第84部分(第3/5 頁)
受,可是你能給我一個充分的理由麼?你是怎麼計算你目前公司的市值的?如果不能讓我心服口服,我怎麼接受得了?”(未完待續。)
第八十一章 股權變更
隨便翻開一家網際網路公司的發展歷史,有一個問題,往往會被外行人誤解,那就是網際網路公司的市值演算法。
很多小白文在這個問題上信口開河,王霸之氣亂冒,說是多少就多少。然後投資人還納頭便拜,馬上認了你的報價。那種情節,只能說是狗血淋頭。
現實世界中,是沒有那麼多白痴的。
一家網際網路公司,到了風投眼中,究竟值多少錢,是看哪些屬性決定的呢?
看純利潤?顯然不是,很多網際網路公司都是連年虧損的。
那麼,看營業額?也不然。很多市值狂飆的企業,根本就沒有營業額。開業前三年做的都是燒錢白送的事情。
所以,這是一個需要綜合分析的問題。如果非要舉出一個最核心指標的話,或許還是使用者數量和可持續市場佔有率更靠譜吧。
舉個簡單的例子。
彼得蒂爾2000年光景開始燒錢做paypal(可以理解為美國的“支付寶”),一年內燒了2000萬美元。
燒錢手段是:每一個使用者只要註冊這個“美版支付寶”並繫結身份證和信用卡,paypal公司就往你賬戶裡白送10美元現金。如果有人介紹的話,也給介紹人賬戶白送10美元。
2000萬燒錢補貼,為paypal買來了100多萬註冊使用者,然後《華爾街日報》之類的媒體就開始根據這個使用者數高調估價,說paypal市值5億,各路投資人蜂擁前來投錢想要入股。
甚至有一家南棒國的風投直接電匯了500萬美元,要求按照《華爾街日報》估價的5億美元市值、讓他們的500萬可以佔1%的股權。
而當時彼得蒂爾都還沒和那個南棒公司籤任何合同,也沒打算接受人家投資呢。想退錢都不知道往哪兒退。2000年泡沫崩盤之前市場的瘋狂,可見一斑。
在網際網路業界。使用者數就是錢,使用者數就是市值。這個市值或許平時經營的時候看不出來,但是一旦在接受風投或者入股的時候,就會被高調重視;如果將來要謀求上市,更是會被關注。
從彼得蒂爾的美版支付寶,到後來國人天天用到的滴滴打車、餓了麼外賣。都是這麼算市值的。
一個有一定的核心技術壟斷門檻、又燒錢燒得比較有技巧、燒在刀口上的公司,燒一塊錢推廣成本,換來二三十倍市值溢價,是很常見的情況。
固然彼得蒂爾那種經營一兩年就把投入成本翻三十倍的例子,是在2000年網際網路泡沫破裂前發生的,那時候的投資市場要比03、04年瘋狂許多。
但顧莫傑如今的技術門檻一點都不比當年做美版支付寶的人低;而且他有盛偉幫他運作谷歌adsense廣告最佳化,此前的每一分錢廣告費,都可謂是花在了刀口上。
顧莫傑要想說服鄒勝接受他對自己公司的市值判斷,這點乾貨已經足夠了。
花了十五分鐘。半是描述自己的前景、競爭對手的稀少;半是強調自己的技術獨創性。一通組合拳下來,顧莫傑便說得鄒勝啞口無言。
顧莫傑的公司,實際資產都有三千萬;再算上使用者數、品牌和市場佔有率這些無形資產要素,才溢價10倍、作價3億接受鄒勝的入股、給鄒勝和他的團隊分2%股權,已經很給面子了。
顧莫傑說他的公司值3億,要想直接全額套現是不太可能的;但是在股權變更的時候,這個價是絕對有說服力的。
鄒勝最後還是垂頭喪氣地接受了顧莫傑的開價,拿了2%股權這個條件。回去招攬他自己的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