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0頁(第2/3 頁)
昏沉有所忘,直到當晚入睡,才有彩箋從袖子裡脫落,上面所抄錄的,正是那首《春陽曲》。
段成式把沈亞之的故事進行了改寫,其中加入了屏風的元素,使整個故事陡然詭異起來。
在古時,屏風是不可或缺的傢俱。顧名思義,最初的作用不過是擋風而已,故多置於臥室床邊或廳堂上。同時,起到分隔協調、遮隱視線的作用。這說的是實用性。到後來,美化空間和裝點環境的作用加大,擋風功效已經退至次席。
唐時屏風分插屏和圍屏兩大類,插屏是單扇,有底座,底座上的屏風,以圓屏為主,亦有近似於方形的。圍屏則多為四扇屏,也有二、六、八扇屏,最多達十二扇屏,可摺疊,造型上多為豎長形。材質上,有漆藝屏風、木雕屏風、絹素屏風、雲母屏風、琉璃屏風、竹藤屏風等多種。皇家和貴族府邸的屏風,除用松木外,還用花梨、紫檀等名貴木種製成,屏面採用雕畫技術,輔以雲母、水晶、琉璃,並鑲嵌有寶石、象牙、翡翠,玲瓏燦爛。
詩人李嶠亦寫有一首《屏》:&ldo;錦巾雲母列,霞上織成開。山水含春動,神仙倒景來。&rdo;詩中寫的是用雲母裝點的屏風,王維也曾讚美這種屏風,其《題友人云母幛子》是這樣寫的:&ldo;君家雲母障,時向野庭開。自有山泉入,非因彩畫來。&rdo;李商隱的《為有》一詩同樣寫到雲母屏風:&ldo;為有雲屏無限嬌,鳳城寒盡怕春宵。無端嫁得金龜婿,辜負香衾事早朝。&rdo;由此可見,唐時雲母屏風是非常受歡迎的。
屏風上多繪仕女、山水、園林。唐朝詩人袁恕己在《詠屏風》中這樣寫道:&ldo;綺閣雲霞滿,芳林糙木新。鳥驚疑欲曙,花笑不關春。&rdo;姚合則有《詠破屏風》:&ldo;時人嫌古畫,倚壁不曾收。露滴膠山斷,風吹絹海秋。殘雪飛屋裡,片水落床頭。尚勝凡花鳥,君能補綴不。&rdo;由此可知,當時除仕女外,園林乃至山川美景的畫面已多起來。李白就曾現場觀看好友元丹丘畫屏,並寫下《觀元丹丘坐巫山屏風》:&ldo;昔遊三峽見巫山,見畫巫山宛相似。疑是天邊十二峰,飛入君家彩屏裡……&rdo;
不過,也有素屏,即不繪任何景物,呈全白色。白居易作有《素屏謠》:&ldo;素屏素屏,胡為乎不文不飾,不丹不青?當世豈無李陽冰之篆字,張旭之筆跡?邊鸞之花鳥,張璪之松石?吾不令加一點一畫於其上,欲爾保真而全白。吾於香爐峰下置糙堂,二屏倚在東西牆。夜如明月入我室,曉如白雲圍我床。我心久養浩然氣,亦欲與爾表裡相輝光。爾不見當今甲第與王宮,織成步障銀屏風。綴珠陷鈿貼雲母,五金七寶相玲瓏。貴豪待此方悅目,晏然寢臥乎其中。素屏素屏,物各有所宜,用各有所施。爾今木為骨兮紙為面,舍吾糙堂欲何之?&rdo;
古人愛屏,唐人尤如此。
杜牧有詩:&ldo;銀燭秋光冷畫屏,輕羅小扇撲流螢。天街夜色涼如水,臥看牽牛織女星。&rdo;從詩中可以看出來,唐人在夏秋之季,有把木榻搬到庭院中乘涼的習慣,同時也會把屏風搬出來。更有絕句:&ldo;屏風周昉畫纖腰,歲久丹青色半銷。斜倚玉窗鸞發女,拂塵猶自妒嬌嬈。&rdo;李商隱詩中也有多首寫屏風:&ldo;雲母屏風燭影深,長河漸落曉星沉。嫦娥應悔偷靈藥,碧海青天夜夜心。&rdo;李賀亦有《屏風曲》:&ldo;蝶棲石竹銀交關,水凝綠鴨琉璃錢。團回六曲抱膏蘭,將鬟鏡上擲金蟬。沈香火暖茱萸煙,酒觥綰帶新承歡。月風吹露屏外寒,城上烏啼楚女眠。&rdo;
詩人有在屏風上題詩的習慣,這是他們愛屏的一個重要原因。
《虛池驛題屏風》是宜芬公主(唐玄宗女)留下的一首詩:&ld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