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部分(第4/4 頁)
(高棅《唐詩品彙·總敘》)。
盛唐前期的文壇領袖張說,原籍范陽,世居河東(今永濟),後徙家洛陽。其詩主要謳歌功業抱負,表現出鮮明英雄性格和倜儻意氣,顯示了盛唐詩歌最顯著的精神內涵。著有《張燕公集》。
王維,字摩詰,河東蒲州人。曾官至尚書右丞,世稱王右丞。詩與孟浩然齊名,稱為“王孟”。皆為盛唐山 水田園詩派的代表。工書畫,懂音律,其代表作《渭川田家》《終南山》《山居秋暝》《鳥鳴澗》等,樸素自然,靜謐空靈。蘇軾說:“味摩詰之詩,詩中有畫” (《東坡志林》)。
王之渙,字季陵,河東絳州(今新絳)人。性格豪放,才銳能詩,曾與高適、王昌齡等相唱和,詩名很大。代表作有邊塞詩《涼州詞》和氣勢雄渾豪邁、意境闊大的《登鸛雀樓》兩首。
當時和張說(燕國公)並稱為“燕許大手筆”的大詩人蘇頲(許國公),以禮部尚書的身份,從駕唐玄宗來到河東汾陰(今萬榮寶鼎)祭祀后土盛典,作有《汾上驚秋》一詩。
中唐時期大曆、貞元年間為唐詩的“再盛期”,在河東的土地上又走出了柳中庸、盧綸、耿湋、楊巨源、暢當、竇牟、王涯、呂溫、白居易、柳宗元、裴潾、裴度、徐彥伯等一批優秀詩人。
柳中庸,名淡,河東(永濟)人。同李端、盧綸為詩友。其代表作有《聽箏》《徵人怨》等邊塞詩;盧綸,河中蒲州(永濟)人,為“大曆十才子”之 一,詩以五言、七言近體詩為主,多送別酬答之作,也有少數反映邊塞軍士生活的詩;耿湋,字洪源,河東(今永濟)人,“大曆十才子”之一,對故鄉的山川風貌 很有感情,寫有五言律詩《登鸛雀樓》;楊巨源,字景山,河中(永濟)人,《全唐詩》存其詩一卷,其代表作有《和練秀才楊柳》折柳贈別詩及對早春景色的熱愛 詩《城東早春》;暢當,河東(永濟)人,《全唐詩》存其詩一卷,其代表作《登鸛雀樓》,與王之渙同題名作並舉,在宋代曾獲很高評價;竇牟,兄弟五人皆工詞 章,人稱“五竇”,曾任河東澤州刺史。《全唐詩》存其詩21首,代表作為《奉城園聞笛》;王涯,字廣津,河東道太原人,博學,工屬文,其詩語言婉麗卻有風 骨,題材上多寫邊塞戎旅、眷情歸思,代表作有《塞下曲二首》《塞上曲二首》《春思》《秋夜思》等;呂溫,河中(永濟)人,與柳宗元、劉禹錫友善,深受稱 重,擅長銘贊和政論,更能詩,代表作有《劉郎浦口號》。
豐富的詩歌題材
南宋趙孟奎《分門纂類唐詩歌》100卷,以天地山川,朝會宮闕,經史詩集,城郭園廬,仙釋觀寺,服食器用,兵師邊塞,草木蟲魚等把唐詩的題材分成八類,每類又分若干類,詳述了唐詩題材的廣泛。
河東詩人的筆觸也深入到了現實社會的每一個角落:壯麗山河,優美田園,繁華都市,荒涼邊塞,慘烈戰爭,中外交流,以及朝政的得失,國家的興衰,階級的對立,現實的矛盾,民生的疾苦,世態的炎涼,無不入詩,士人理想追求,憤慨不平,羈愁旅思,離情別悵,比比皆是。
唐代河東詩人在題材上既有鮮明的時代感,又有強烈的現實性和社會性,更具詩歌的生活化、世俗化。如對親情友誼的描寫,就是唐代河東詩人筆下最常 見的題材,而且各篇佳句俯拾即是。表現思親懷鄉的,有王維《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柳中庸《聽箏》;贈別友人的,王維《送元二使安西》,柳宗元《與浩初上 人同看山寄京華親故》,溫庭筠《送人東歸》,王績《秋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