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部分(第3/4 頁)
滅亡之道。《墨子》上說“見義不為,無勇也”“義,天下之良寶也”。宋代蘇洵曾說過“義利、利義相為用”的話,蘇軾在《思堂記》中寫道:“臨義而思利,則義必不果。”
我們的老祖宗非常看重義,不僅提出“見利思義”,而且往往把義看得比生命還重要。歐陽修說:“寧為義死不苟利生,而視死如歸。”王定保《唐摭言》:“無義而生,不若有義而死。”等等不勝列舉。
在孔子的心目中,這是一把用來衡量君子與小人的尺子:“君子喻於義,小人喻於利。”在今天商海泛舟的弄潮兒,對於2500多年前的孔聖人的這把尺子,你把握住了沒有?
孔子提倡中庸,他對人非常瞭解的──在不同的價值標準並存的過渡時期,他率先要求新的以道德學問取代權位財富為標準的君子小人觀,固然主要是認識基礎上的理性思考,也還有個切膚之痛的感情問題。孔子三歲喪父,孤兒寡母,離家出走,被社會冷落和遺棄,歷盡艱辛,“吾少也賤”,故能多鄙事”,激起了他對小人的不滿,對公道、正義社會的追求:“吾十有五而志於學(道)。”在他以“年少好禮”知名,且以教書為生以後,還遭到上層社會的歧視和拒斥,《史記·孔子世家》上寫道:“孔子要至,季氏饗士,孔子與往。陽虎絀曰:‘季氏饗士,非敢饗子也’。”舊的等級觀念扼殺新生力量,使其感觸很深。所以孔子是不會與那幫開口閉口就是錢財、趨利避害的小人交往的,而要與志同道合的君子往來。
道德高尚者只需曉以大義,而品質低劣者只能動之以利害。這其實是一條千古不變的真理。
有一次,美國洛杉磯的華裔商人××在香港繁榮集團購買了一批景泰藍,講好了一半付現金,一半付一個月期票。交易那天,他卻不出面,派來兒子。一個月後,期票到期了,銀行卻退了票,幾經聯絡,他一推再推,後來索性不接電話了。繁榮集團這才知道上了圈套。集團老闆陳玉書說:“除非他永遠縮在美國,不在香港做生意,只要他來香港,我一定逼他把錢交出來。”陳玉書派人偵察、注意對方的動靜,終於有一天,他來到了香港。陳玉書馬上派人同他聯絡,並以鳥獸景泰藍優惠售價相誘,將他請到公司。陳玉書大腳一踹,房門大開,大喝一聲:“××,你上當了!”××這時臉色大變,不安地立在對面。
“你既然來了,就讓我處置你吧。”陳玉書伸出手掌問他:“我的錢呢?”“我沒欠你的錢,是我兒子欠的。”“不是你在電話裡答應,我怎麼會讓你兒子取貨?”“兒子欠債,要老子還錢,這不符合美國法律!”“這裡是香港!你今天要能走出這個門,我就不姓陳!”
“我們這些人是講道理的,對不講理的人我們總有辦法處理。你知道我是什麼人?”不等對方回答,陳玉書大聲說:“我從小在印尼就是流氓!”
這時,××冷汗直流。陳玉書對他說:“我們是講人道主義的,我今天要的是你還錢,否則你別想走出這個門。”××知道抵賴是無用的,詭計也施不上了,只得乖乖地打電話給手下,叫他們開支票。
權力官位、金錢利益歷來都是人心的試金石。有的人在沒有“發達”時還能與夥伴們同甘共苦。一旦他發財了地位上升了,便擺起了架子,交朋會友的觀念也就變了,對過去那“窮朋友”“俗朋友”很快冷淡,好像羞於與他們為伍。
在利益面前各種人的靈魂會赤裸裸地暴露出來。有的人在對自己有利或利益無損時,可以稱兄道弟,顯得親密無間。可是一旦有損於自己的利益時,就像變了個人似的,見利忘義,唯利是圖,什麼友誼,什麼感情統統拋到腦後。比如,在一起工作的同事,平日裡大家說笑逗鬧,關係融洽。可是到了晉級時,為了達到目的,有的人真面目就露出來了。他們再不認什麼同事、朋友,對上司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