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部分(第4/4 頁)
是天理。存在著天理而欲仿自退,這是第一等功夫。從內部觀察這裡面稍有染著的,這是人的慾念。檢查慾念,從那裡做起,一掃而去,就看見了本體。制止慾念以存天理,這是第二等功夫,以省察的功夫最為重要。一覺察到私念起來了,馬上就剋制、杜絕它,自然純正的是天理而已。
明朝山東諸城知縣楊椒山說:“心為人的一身之主,如同樹的根,如同果的蒂柄,最不能先壞了心。心裡如果儲存了天理,儲存了公道,做出來的都是好事,就是君子這一邊的人了。心中如果存留的是私慾,是私意,雖想做好事,也常常有始無終;雖想外面做好人,也會被人看破。如同根衰樹枯,蒂壞果落。所以人千萬不能把心壞了。”
在心理學上曾有個很有趣的實驗,用鏡子來測試動物知不知道什麼叫自我。實驗者先把一面鏡子放進黑猩猩籠中,十天之後,將黑猩猩麻醉,在它額頭上點一個無臭無味的紅點。黑猩猩醒來後,鏡子還沒有放進來前,它並不會用手去摸額頭,但是當鏡子放進籠子後,黑猩猩一看到鏡子中的“倩影”,便立刻用手去摸額頭,而且用力去搓,表示它知道鏡中是自己,而且知道自己原來是沒有紅點的。
如果省略第一步,沒有讓黑猩猩先接觸到鏡子,後來它雖然看到鏡中的自己頭上有紅點,但不會用手去摸,因為沒有以前的自我可作比較,就無從判斷。沒有比較就沒有抱怨,就不會用力去把不是自己心甘情願放上去的裝飾品搓掉。
這個實驗很讓人震驚,當一個不曉得自己原來是什麼樣時,就只好任人擺佈,添多了,減少了,都不會抗爭,但是一旦照過了鏡子,知道自己是什麼樣了,那麼一有非自主的改變便立刻發覺,而且這個覺識出現後是不可逆轉的,已經知道便無法再假裝不知道。所以人需要不斷地內省自己,知道自己是誰。孔子說:“人苦於不自知。”蘇格拉底說,一個沒有檢視的生命是不值得活的。內省不僅是瞭解自己做了什麼,最重要的是透過它瞭解自己真正的意圖。柏拉圖更進一步說,內省是做人的責任,沒有內省能力的人不配做人,人只有透過自我內省才能實現美德。
瑞士心理學家容格曾將人類的探索與發現稱之為個人成長的過程。然而一切有形或無形的成就,都得先由內心的意願與組織開始。一個人如果內心荒蕪,毫無頭緒,自然無法成事。發現內心的自我,而發展成自我的人格,是一個人內心成長的過程。兒童由於心智尚未成熟,必須從不斷的讚美與肯定中,得到鼓勵。別人的讚美與批評,都是外在的因素,我們不能永遠靠外來的評判來了解自己,只有自己的探索、發現才能接近真正的自我。
一個成長的人,越能明白自己的優缺點,越不會受外界的干擾,也越能明白內心世界,而能控制自己的喜樂。發現,不斷地發現自己的內心世界,也同時能與自己的內心對談交流。善待自己的短處,讓自己有機會有空間去接納更多的機會。
準備贏得一切
凡事豫則立,不豫則廢;言前定,則不塞;事前定,則不困;行前定,則不疚;道前定,則不窮。
——《中庸》
說話提前有準備就不會自亂方寸,做事提前有決定就不會頭緒不清,行動提前有安排就不會慌里慌張,道路選定以前有目標就不會舉棋不定。曾經有一位著名的活動家說:“我無論與任何人談判一件事,在此時此地此事上,應該怎樣說,以及對方大概會怎樣回答我,我又應當怎樣回答對方,等等,許許多多問題,在沒有考慮妥當以前,我是情願在他�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