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章 金陵街坊(第2/2 頁)
搭門。
所謂板搭門,便是在店鋪前臉的楣框與門欄鑿出外框,以卯榫固定,而後用條形木板,一塊塊放入外框,互相搭攀,挾制而成,所以故稱板搭門。
這些板搭門的楣框上方還有雕刻圖案的楣板,亦或者懸掛的牌匾。
不過大部分商鋪都還是選擇用最簡單的辦法,那就是在門頭弄上一根可以收縮的木杆,在木杆上掛上寫好店名的白布。
朱高煦閒逛時可以清楚看到,沿街幾乎所有商鋪的門前都有臺階,最簡單的,也有一層臺階,既方便顧客進出,也預防雨水倒流。
這些商鋪臺階普遍採用規格適度的青石條,層階以單數比較常見,多為一至三層,極個別是五層臺階。
而且商鋪青磚的左側還被開了一個口子,從內往外延伸出一節竹子,估計是院內雨水的外排洩口。
這些洩口很講究,南京城的下水道都在店鋪右側,因此左側的水出來後,迴繞著臺階轉一圈流走,雖然不知道寓意是什麼,但朱高煦卻看得很是認真。
他挑了一個坊市走了進去,裡坊的建築多與臨街商鋪連為一體,臨街商鋪是前門,那裡坊商鋪就是後門。
因此相對來說,裡坊商鋪的裝修和構造要簡單一些。
比如,裡坊的屋頂採用平頂,梁檁椽搭建好後,上一層葦帛,覆蓋灰渣,工人捶打結實後,便會在周邊壘好凸沿,開排水口,安裝滴水。
這些房屋的瓦口通常朝向自己院內,朱高煦詢問了一家起得早的首飾店家,他們說這意味著“肥水不流外人田”。
聽著這話,朱高煦笑了笑,沒多說什麼,只是走出裡坊,繼續在中正街閒逛。
興許是時間已經不早了,所以在他從裡坊走出來後,街道上的大部分店鋪都已經開張營業。
畢竟是農耕社會,因此南京城的臨街商鋪多以服務人們的衣食住行等日常生活用品為重點。
中正街兩側店鋪,朱高煦一路走來,看到的店鋪數不勝數,但行當基本以布莊,彈花房,米店,藥房,小旅館,雜貨鋪,典當行。
當然,除了這些,開門最多的還是小吃店。
洪武年間內城管理嚴格,像外城那樣隨意擺放的小吃攤是很少見的,城內多以店鋪為主。
朱高煦走進了一家“劉記鋪子”,裡面販賣的主要是麵食和餛飩、小籠包、蒸餃等食品。
朱高煦點了一碗棋子肉臊面,再點了兩籠蒸餃、小籠包,然後就坐在店內的椅子上,靜靜打量起了人流量逐漸變多的中正街。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