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9部分(第3/5 頁)
“那是十三年前,魏兄丁憂期滿,回京待職。”林棲逸述及往事,不勝感慨:“途徑此處,與棲逸同登枚山,詩詞唱和,對酒當歌。那半個月,棲逸至今猶時時見諸夢寐。”
林棲逸長嘆一聲,繼續說道:“臨別之日,棲逸意中戀戀,邀魏兄於枚山之下,玉溪之濱,求三畝之宅,與棲逸比鄰而居。魏兄笑而允諾,上表求去,並作詩以贈。”說罷,林棲逸掏出一紙,遞與魏暮
魏暮接過一看,正是父親的筆跡,上書七絕一首,詩曰:
騎驢渺渺入荒陂,想見先生未病時。
勸我試求三畝宅,從公已覺十年遲。
“從公已覺十年遲……”魏暮反覆吟詠詩句,良久,又問林棲逸道:“先生,父親當年為什麼沒有踐行約定?”
“魏滿終不能忘情於用世。雖有後來之失,原其初心,則一片赤誠,未有不正。當時朝廷未允魏兄之請,並催促他儘快入京。魏兄既抱濟世之志,聞命之日,慨然東行,進京之後,亦獲朝廷重用,升任禮部侍郎。拜命之日,魏兄又作一詩寄我。”說到此處,林棲逸又掏出一紙,遞與魏暮。
魏暮再次接過,依舊是父親的筆跡,依舊是一首七絕,詩曰:
川原紅綠一時新,暮雨朝晴更可人。
書冊埋頭無了日,不如拋卻去尋春。
“這個魏滿,”林棲逸含淚道:“不僅爽我卜居之約,還勸我拋卻書冊去尋春,可恨也……”
“先生……”
林棲逸擺擺手,站起身來:“出處大節,原未易明。豪傑之士亦罕有無失者。如孔子可仕可止,豈可學而至之!”
說罷,林棲逸嘆息而去。
魏暮手捧兩頁詩箋,沉默不語,若有所思。許久,他抬起頭,心中似有千言萬語,此時卻一句話也說不出口。
“魏暮,”趙熹雙目直視於他,坦然相語:“雖然,你曾許我雙清閣之約,但我心裡一直知道,你的志向,與魏伯父當年,原是一般……”
“趙兄……”
“魏暮,你聽我說,我是想告訴你,請你按照自己的心意選擇,或出或處,或仕或隱,趙熹都會支援你……”
二人深情相擁,時間彷彿停止了。
第二天,趙熹三人一早便來小齋看望魏暮,正說話間,何所如走了進來,手持藥碗,對魏暮道:“藥已煎好,魏賢弟趕緊趁熱喝吧。”
“有勞先生了。”魏暮欠身答謝。
“不必客氣,大家喚我所如就好。”
“聽口音,所如先生是紀州人士吧?”魏暮問道。
何所如點了點頭,神情有些黯然。
“想不到,先生竟是舅舅的同鄉。”李蕤道。
“楊相?”何所如似乎受到了什麼觸動。
“所如先生認識舅舅?”
“楊相是所如恩師。二十多年前,所如曾在楊相門下學書。”
“舅舅的書法獨步天下,所如先生既是舅舅高足,您的字一定寫得很好。”
何所如搖頭輕笑:“公主謬讚了。”
“先生,”趙熹忽然來了興致:“可否讓趙熹欣賞一下先生大作?”
“公主若不嫌棄,牆上這幅《赤壁賦》便是所如所書。”
趙熹近前一看,落款之處,果然題著何所如的名字。再細看那字,雖未臻於化境,但儼然已是大家氣象。趙熹贊聲好字,一邊欣賞,一邊輕聲誦讀此賦:
“壬戌之秋,七月之望,蘇子與客泛舟於赤壁之下……”
當讀到“縱一葦之所如,凌萬頃之茫然”時,趙熹忽然轉過身來,一臉驚愕地看著何所如,聲音微微顫抖:“先生……先生難道就是何一葦何太醫?”
“正是在下。”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