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十七章霸王真正的穿越改變(第3/4 頁)
豪強之家子弟哪怕上千人,也只能困守鄉野,沒有出仕的任何可能。
而投戎入伍,尤其是加入玄甲騎兵這種精銳鐵騎當中,無疑是豪強子弟最佳的升遷路徑。
孫家祖父輩還在賣瓜,而父輩就已經是大漢最頂級的列侯,封無可封。到了孫策這一輩,已經開始眺望王權甚至皇權。
能有這麼快的升遷速度,完全是出於軍功。
所以孫策希望將這種階層升遷路徑依舊作為治下最受重視的路徑之一,吸引大量豪強子弟從軍入伍,讓社會各個階層不分上下都依靠從軍實現階層跨越。
絕對不能出現宋朝那種,社會主流排斥進入軍隊的風氣,讓軍隊中充斥著罪犯、刑徒、地痞、無賴。
另一方面,孫策也一直覺得豪強子弟是這個時代最佳的兵源。沒有之一。
他們出身卓越,基本上都算是加強版的良家子。不僅有世家世業,還幾代人都生活富裕。
中原被夷狄稱為巨人之國,一個重要原因就是很多地主家子弟不用為溫飽發愁,甚至還能有宗族的私塾,全族子弟一起習文尚武。
關於這一點,是孫策最印象深刻的。
整個家族子弟在一起學習,被族中長輩照顧,是整個中原幾千年一直維持的傳統!從諸夏先祖篳路襤褸,創業於中原,一直到新世紀之前,延續了甚至不止五千年。
反倒是孫策穿越之前,那種社會上普遍存在的共識,由一個小家庭,父母兩人養育一個孩子的模式,是堪堪誕生不到二十年的新形勢。
所以,不僅僅孫策跟族中子弟,孫賁、徐琨等人相熟親近。
豪傑們一旦來投靠他,也是攜宗親、鄉黨等人一同來投靠。可以說這些人都是戚家軍義烏礦工的加強版。而且身材普遍高大,超過七尺七寸的比比皆是,很多人還認識文字。
孫賁、徐琨、魯肅、蔣欽、朱桓、凌操等等東吳名將,無不是這種出身。
如果不能提高軍隊的地位,讓這些人傑全部恥於投入軍中,改而去舞文弄墨,參加科舉……簡直是時代的悲哀。
孫策完全無法想象,孫賁、徐琨這種宗族子弟,江東豪傑,沒有了豪烈之氣,成為柔弱的江南士子,家族中不教兵法武藝,子弟從小參加童學、私塾,學四書五經,背《論語》、《孟子》,該是怎樣的悲涼。
孫策一身英雄氣,不僅僅是要改變小霸王一人的命運軌跡,同時也勢必要改變整個江東,甚至整個民族的命運軌跡。
絕不允許民族中慷慨豪烈之風被泯滅,以至於兩千年如一日的,所有人傑都皓首窮經,將一代代年輕俊傑的青春熱血、幾百億中原少年的意氣風發全部消磨在了《論語》、《孟子》、《大學》、《中庸》這種古典經文當中!
不然也真是太慘烈,太悲涼了。這才是真正的英雄末路,霸王悲途。
而要改變這一切,孫策覺得首先就是要給天下人傑更多的階層晉升之路。
沉吟之後,孫策對張紘說道:“君建言之策,甚合我意。務必要妥善安置將士及其妻女,讓將士之家皆為江東上戶,富有家財。”
而至於如何安置上萬將士和女子,孫策打算先合後散。也就是先將這些人集中管理,然後一批一批的安置。尤其是流落到江南的女子,直接安置在紡織工坊之中,由官府提供食宿,分批嫁於將士之後,再逐漸分散到各戶當中。
當然要安置這上萬女子,絕非一件易事,甚至一處紡織工坊都未必足夠。
孫策打算效仿錦署,專設一處官府機構,組織女子官營紡織。
只是負責這項機構的人才,他一時還沒有選擇好。
畢竟無論讓哪位麾下豪傑去負責錦署,管理上萬女子,都有些彆扭,很可能會面臨將領的激烈抗拒。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