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0頁(第1/3 頁)
不論在中國或日本,孝道不僅是對雙親和祖先的尊敬與服從。對子女的照顧,西方人的說法是出自母親的本能和父親的責任感;東方人則認為出自對祖先的孝道。關於這一點,日本是非常明確的,回報祖先之恩的辦法就是把自己受到的照顧轉移給兒女。日語中沒有特指&ldo;父親對子女的義務&rdo;的專門詞彙,所有這類義務全都包括在對父母及祖父母的孝道之內。孝道囑咐家長履行下列所有義務:撫養子女;讓兒子或弟弟接受教育;管理財產;保護那些需要保護的親戚及其它無數類似的日常義務。日本製度化家庭的嚴格限制也嚴格限制了具有這種義務的人數。按照孝道的義務,兒子死後,父母要撫養兒子的遺孀和兒女。同樣,萬一女兒喪夫,也要收養女兒及其子女。但是,對喪偶的外甥女、侄女的收養與否,就不在&ldo;義務&rdo;之列了。如果收養,那也完全是履行另一種義務。撫養、教育自己的子女是&ldo;義務&rdo;,如果撫養、教育侄甥輩,習慣上是合法地把他們過繼為自己的養子。如他們仍然保持侄甥的身份,那麼,讓他們接受教育就不是叔伯輩的&ldo;義務&rdo;了。
對於貧窮的直系親屬的援助,孝道也不要求必須出於敬意和慈愛。被收養在某一家庭中的年輕寡婦,被稱為&ldo;冷飯親屬&rdo;,因為她們吃的只是冷飯剩菜。那個家庭中的人誰都可以指使她,而且,對於有關她自己的一切決定,只有唯唯諾諾地服從。她們是窮親屬,她們的子女也是一樣。在特殊情況下,她們也會受到較好的待遇,但這並不是那家的家長有&ldo;義務&rdo;必須善待她們。兄弟之間也沒有義務要互相&ldo;友愛地&rdo;履行義務。儘管兄弟之間彼此都承認勢如水火,但只要哥哥履行了對弟弟的義務,就仍能得到讚揚。
婆媳間的衝突最為激烈。媳婦是作為外人進入這個家庭的。她必須熟悉婆婆的喜好,並學習順從婆婆的脾氣。在許多情況下,婆婆會毫不客氣地宣稱這個媳婦根本就配不上自己的兒子。此外,我們也可以推測,婆婆相當妒忌媳婦。但是,正象日本的諺語所說:&ldo;可恨的媳婦照樣生出可愛的孫子&rdo;,因而婆媳之間也總有孝道存在。媳婦在表面上總是無限溫順的。然而,這些溫柔可愛的媳婦,隨著世代的變遷,都會變成苛刻、嘮叨、吹毛求疵的婆婆,與自己以前的婆婆一樣。她們年輕做媳婦時,無法任性,但並末因此就真的成為溫順的人。到了晚年,她們就彷彿把多年積壓的怨氣發洩到媳婦頭上。今天,日本的姑娘們公開談論最好嫁給一個不繼承家業的男子,這樣就不必與霸道的婆婆一起生活了。
&ldo;盡孝&rdo;並不意味著在家庭中必然得到慈愛。在有些文化中,這種慈愛是大家庭中道德的基石,但在日本卻不然。正如一位日本作家所指出的那樣:&ldo;日本非常重視家庭,正因為如此,他們不大重視家庭中的每位成員及成員相互間的家族紐帶。&rdo;當然,實際情況不一定完全如此,但大致是這樣。這裡的關鍵在於義務的擔負和償還,年長者責任更大,責任之一就是監督年輕人,要求他們作出必要的犧牲。即使他們不願意,也必須服從長輩的決定,否則,就是沒有履行&ldo;義務&rdo;。
日本的孝道中還有一個特點,即家族成員之間可以看到相當露骨的相互怨恨。這種現象在與孝道同等的&ldo;義務&rdo;‐‐即對天皇盡忠這一重大義務中,是根本不存在的。日本的政治家把天皇奉為神聖,使之與人間喧騷的現實生活完全隔離。這種安排實在是太巧妙了。只有這樣,天皇才能起到統一全國國民,一致為國家效力的作用。說天皇是國民之父是不夠的,因為父親在家庭中雖然可以要求子女盡一切義務,卻&ldo;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