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二章 祭(第2/3 頁)
他鄉不說,就連線受祭拜也只是每代劍聖前來我中原的時候才被允許。
照我看咱們就應該大度一些,將他們神皇的屍骨歸還。
再不濟也讓他可以入土為安吧。”
有路人被整支隊伍那哀傷的氛圍所感染,不由對他們產生了同情心說道。
“呵,無知!
你知道當初那位扶桑神皇對我們大夏做了些什麼嗎?
他犯下的罪行再怎麼懲罰也不為過!”
一旁有人聽到這樣的言論後,不由嗤笑嘲諷道。
“再怎麼說那也是上一代的恩怨了,一直抓著多少年以前的事情不放手有什麼意思?
現如今我大夏兵強馬壯,即便是西土那三十二佛國也不得不俯首稱臣。
在我看來現在就應該以德報怨,讓他們帶回扶桑神皇的屍骨回去安葬。
如此才彰顯我天朝的威儀與大度。”
“放屁,你說這話純粹就是數典忘祖。
書院夫子曾經說過:以德報怨,何以報德?自當以怨報怨,以德報德!
聖人都是這個理,我們這些凡夫俗子有什麼理由去以德報怨?
若非現在我們強大,你覺得三十二佛國會俯首稱臣?
扶桑會乖乖聽話只在他們劍聖東渡時過來祭拜?”
……
觀海城內,因為柳生武藏的到來而出現了不同的兩種聲音。
一種聲音是覺得現在大夏已經足夠強大了,那麼就應該展現天朝上國的氣度。
放下昔日的仇恨,對於扶桑神皇昔日犯下的錯誤可以大度的進行諒解。
從而感化扶桑這個國家。
另一種聲音則是認為昔日的錯誤犯下了,那就已經銘刻在歷史之中。
並不是簡單地說原諒就原諒的。
因為歷史中受害的人已經去世了。
他們誰也沒有資格去代替那些受害者原諒對方,既然犯了錯誤,那就應該受到懲罰。
以怨報怨,以德報德才是大夏應該秉承的態度。
這兩種聲音在扶桑神皇被釘死在東海岸邊,並由此而建立觀海城數百年後,就開始出現了分歧。
隨著時間的推移,主張以德報怨的聲音變得越來越大。
不過這僅僅只是民間的聲音,大夏官方的態度,五聖人的想法,才是決定一切的關鍵。
至少這麼多年下來,大夏仍然堅持將神皇屍骨禁錮在觀海城禁地,並由一位上品神將看守。
由於扶桑神皇被釘死禁錮之地乃是觀海城的禁地,閒雜人等不能靠近。
所以一路行去,路上的行人逐漸變少。
直至最終消失在了街道周邊,取而代之的是大夏的軍人站列兩邊把守。
由於提前辦理了手續並予以知會,在檢查了相應手續後,柳生武藏一行再次被放行。
走進了觀海城內被單獨劃出來的那一片禁地中。
這處禁地是一處古戰場!
踏入禁地後,彷彿來到了荒郊野外,而不是在一處大城之中。
這裡入眼就是一處荒地的景象。
保持了當初最為原始的樣子沒有改變。
山石嶙峋,草木枯槁,雖然歷經了時光歲月的打磨洗禮,但還是能夠看得到當初戰鬥留下的痕跡。
這裡就是當初蜀山七子出手阻擊扶桑高品修士,最後與神皇的決戰之地!
有幾顆樹稀疏的生長著,加上荒草叢生,讓這裡看上去愈發荒涼。
在這裡,根本就沒有修築出專門讓人行走的道路。
一行人只能行走在那足有半人高的荒草從中。
看著自家神皇這麼多年一直屈身在這樣一個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