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部分(第3/5 頁)
雲衢散上天。
惟有玉蓮池內水,
滄浪深處老龍眠。
說的是寺橋古老,石碑頹橫,老樹群鴉,蓮池夕照,蒼龍沉睡不醒,好一幅頹廟廢園的慘象!
據考證,此詩為宋哲宗元佑年間進士史聲所寫。
另有同時代人許納陛一首內容大同小異的詩:
不知古剎傳何代,
約略題詩五百年。
僧院樓臺飛舊而,
官河楊柳亂荒煙。
幾經兵火凋殘日,
難問滄桑浩劫天。
唯有缽中龍護水,
至今迴繞抱溪眠。
宋朝的定慧寺已經破落如此,其間不經五百年以上風雨兵火,是無論如何說不過去的。有人推算實際建廟年代當在唐貞觀年間,據史料留下來的隻言片字,所算大致無謬。
到得明朝萬曆年間,有三個和尚來定慧寺暫住。其中一個叫性乾的和尚,發誓要募款修復寺廟。他用油燈烤腳、鐵索盤胸等等虔誠而殘酷的手段展示於善男信女,使慷慨解囊者甚眾。大殿落成之後,他又突發奇想,立誓取海外旃壇香木雕塑佛像。於是他偏袒南遊,歷盡千辛萬苦,終於在南洋歸來的商船上獲得丈六長旃壇香巨木一根,就地塑成毗盧大佛,再運回海陽,前後共經八年。其間,在家的另兩個和尚募款修起鐘鼓樓、藏經樓,去嘉禾等地購回明藏收藏。此後定慧寺香火空前興旺。
清朝乾隆年間,兩次大修鐘鼓樓、藏經樓、大雄寶殿。光緒年間僧人們興師動眾去北京請經,又浩浩蕩蕩一路吹打著回來,實際是向海陽當地士紳的一次示威活動,阻止地方上佔用廟產興建學堂和各種慈善機構。濟民還記得少年時代見過的這一壯觀景象:自城外迎春橋起,數十人的吹鼓手在前頭開路,住持和尚根沉手舉慈禧所賜“輝映中華”墨跡緊隨其後。挑夫們身穿特製禮服,二人一抬大號經箱,每兩隻經箱中夾一位盛裝的和尚,均頭頂傘蓋,身披硃紅袈裟,手執香爐,香菸一路繚繞飄散。當時海陽城內萬人空巷,老老小小夾道觀看,踩掉的鞋子不計其數。寺中僧人的勢力和能耐由此可見一斑。
海陽城大大小小六十多座寺廟,恐怕合起來也不及定慧寺的富有。海陽有好事者替定慧寺算了一筆大帳,前後幾百年間,信徒們捐給寺裡的山田就有上萬畝之多,廣佈在海陽東鄉北鄉。寺裡專門設立了幾處莊房在這些地方收租,租金是僧人們生活和佛事費用的主要來源。
這裡便要說到濟民為何聽心遙提起定慧寺,就心為所動,覺得有計可想了。
心遙本是海陽北鄉人。從她這輩子往上數,也不知要數到第幾代了,祖上出了個大官,終老之後歸葬故里,其子孫為求先人的蔭福,在他墓地旁蓋起一座前後兩進的香火院。到了心遙的曾奶奶這一代上,鄉里瘟疫流行,曾奶奶一步一叩頭地走到海陽城裡,在定慧寺求籤拜佛,要佛祖保佑她的兒孫平安。碰巧寺裡來了個懂醫術的雲遊僧,為老太太的虔誠感動,送給她一張祖傳秘方,又教會她如何如何泡製煎煮。老太太回家便命人架起大鍋,日夜熬煮藥方裡的東西,任憑病者取喝。結果非但她的兒孫們安然無恙,附近鄉里的瘟疫竟得以控制,救了無數生靈。
瘟疫過去之後,恰巧定慧寺來了幾個僧人到北鄉一帶收租,無處落腳,老太太國著心中欠有寺裡的情分,主動提出將家裡的香火院借給他們使用。這一用,一直用到老太太去世,一方沒說收回的話,一方也沒說歸還的話。香火院實際上成了定慧寺在北鄉設的一處莊房。
老太太去世之後,後人們就不那麼好說話了:既是老太太生前沒有將這處香火院贈送寺廟,後人便有權收回。再說,香火院無償借給寺廟一住多年,有多少情分也算報答了。退一步,定慧寺如果實在需用,也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