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零七章(第2/5 頁)
都在這一瞬間與他融為一體。
張鼎聞言,心中微微一震,眉頭輕挑,眼中掠過一絲恍然。他低頭思索片刻,隨即恭敬地拱手,語氣愈發恭敬:“幼安先生所言極是,儒者既有文治,又應有武功。您不僅深諳兵法,更能以兵事為國效力,實在令我佩服至極。”
管寧微微點頭,眼神依然溫和而從容。“這是常理,若僅知書本之學,豈能應付這翻滾的戰場?這些兵事,既是學問,亦是責任,學而用之,心安理得。”
張鼎深吸一口氣,心中如同江水激盪,翻湧不斷。管寧的氣度與智慧,遠超他所想。他從未見過如此冷靜且果敢的年輕將軍,此時不禁更加佩服。
管寧轉身,目光落向帳外,風起雲湧,袍袖隨風輕揚,彷彿整個人已與天地融為一體。“此番事了,便是暫時的勝利,”管寧低聲嘆道,語氣如古井無波,“待孫公子送回鄴城,接下來的局勢,仍需謹慎應對。”
張鼎聞言,目光更為堅定,低聲應道:“幼安先生,必定不負眾望。”
,!
風繼續吹動,管寧的衣袍隨風微揚,目光如炬,似乎每一寸土地、每一陣風都在他掌握之中。張鼎走至身旁,拱手行禮:“將軍機智果敢,佈置防線之策,令人歎為觀止。”
管寧微微一笑,眉頭不自覺地輕挑:“國事如棋,非一人之力可解。若不能權衡全域性,豈能勝負之分?不過是依勢而為罷了。”
他轉身看向遠方,風拂過他的髮絲,眼中似有一抹深邃的光芒:“戰場如局,智者乃是勝者。只是,眼下局勢複雜,切不可掉以輕心。”
張鼎沉默片刻,深知管寧之言理直氣壯,正是戰場上的真理,心中不禁感嘆管寧的非凡遠見,充滿信心。
“將軍所言極是。此事若由您主導,必定大獲全勝。”張鼎沉聲道。
管寧輕輕擺手,眉目間露出一絲溫和的笑意:“勝敗乃兵家常事,不必太過掛懷。重要的是,不忘初心,行穩致遠。”
他的聲音如同山川流水,清澈而深遠。
邯鄲城頭,陰雲如壓城之巨石,沉沉而來,彷彿天命的昭示,預示著一場災難的降臨。天色漸暗,寒風凜冽,城內百姓如潮水般湧向內城深處,臉上寫滿了惶恐與無助,彷佛這片古老土地上的寧靜與希望已漸行漸遠。士兵們在城牆上踱步巡查,目光警覺,刀劍的摩擦聲在空氣中迴盪,如幽魂般低沉,令人心生不安。城頭的烽火已熄,空曠的天空讓人感到壓抑,彷彿天地之間一片寂靜,只剩下緊張而沉重的氣氛。
此時,日已西斜,夕陽將最後一抹橙紅灑在古老的城牆上,餘暉映照出趙王劉赦那疲憊的身影。他身穿華麗的帝王黃袍,布料金絲閃爍,然而光輝已被歲月磨盡,袍角處佈滿了汙漬與破損,顯得有些陳舊。細密的褶皺彷彿刻畫了無數憂愁與重擔,面容蒼白,眉宇間的焦慮與疲倦已無法掩飾。他雙手緊握手中的玉笏,那原本象徵著無上威權的權杖,此刻卻顯得異常沉重,彷彿不僅僅是帝王的象徵,更是一種無法抗拒的命運的象徵。劉赦深深地看著那逐漸逼近的敵軍,心中五味雜陳,喃喃道:“完了……”低沉的聲音中無力感溢於言表,他的目光迷離,彷彿早已看見邯鄲城破敗的那一刻,望著手中的玉笏,似乎它將承載所有的亡國之痛。
忽然,一聲號角劃破了沉寂的空氣,聲音如雷霆般響徹雲霄,瞭望臺上的哨兵猛然驚起,眼中滿是恐懼之色,猶如被毒蛇驚擾的鹿群。“黃巾軍,攻來了!”這訊息猶如一道閃電,直擊每一位守城者的心臟。接著,城頭上傳來陣陣急促的呼喊:“攻城器械已至!”緊張的氣氛瞬間蔓延,士兵們的腳步變得凌亂,臉上的驚恐難以掩飾,恍若一場浩劫即將來臨。
趙王劉赦的臉色愈發蒼白,他握住玉笏的手微微發抖,目光失焦,彷彿失去了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