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頁(第2/3 頁)
了行了,收起你那副嘴臉,有事趕緊問,明天一早,阿瑛還得去竹山村裡指點春耕呢。&rdo;
第12章 一年(下)
陳彭年本身是語言學家,他與崔瑛要討論的無非是標準音應該是什麼罷了。編纂組裡有人崇古,要完全按《說文解字》來注音;有人尚北,要按現在的河北大族人說話口音來;也有尊上的,要按皇帝的口音來的,反正吵成了一鍋粥。
崔瑛不想攪進這一聽就容易搞成唐代《氏族譜》那樣的政治事件裡,憑上古代漢語課時那點印象,向陳彭年科普了一下上古音是怎麼回事,又說了一下原來社會民國官話和新中國普通話的確立方法,至於選擇哪一種那就是朝上諸公的事了,在官方通用語沒頒布前,他的講義還是按原身的方言來標。
陳彭年解決了心頭的疑慮,注意力又轉到房舍上來,覺得這房子似乎和一年前大不一樣,興致勃勃地拉著崔瑛要四處看看。
崔瑛無奈,領著陳彭年從前面開始看。
前面的鋪子裡,張雷坐在燭臺下正看著書,邊上還攤開一本今天的借閱冊。
&ldo;阿雷,天晚了便別耗眼睛了,要是得了怯遠症那可就麻煩了。&rdo;崔瑛見燭火搖曳不清,張雷眼睛離紙近近地,連忙制止道。
&ldo;哎,知道了先生。&rdo;張雷不好意思地收起了講義。
陳彭年沒在意這師徒官司,他仔細打量這方小鋪,不再是之前呂蒙正在書信裡描述的簡陋學堂,一面靠牆的大書架,最上面整齊地擺放著十三經的卷本,下面則是線fèng的竹紙講義,分別按《蒙求》《農事》《志怪》等類別分了,又按日期分了冊。《蒙求》還有六七冊在架上,《農事》僅餘一冊,《志怪》則就餘幾張還沒訂成的本的講義還在。
離書架遠些的地方則是一排桌椅,還有筆硯擺在桌上,看起來是給書生抄錄書籍用的。
&ldo;書架是空了些。&rdo;崔瑛習慣了圖書館滿噹噹的書架,當時找木匠打的時候打了一個大架子,結果搜羅遍全六安,除了一套十三經,旁的也都找不到了,餘下的全是崔瑛每日一篇的講義,給學生當課外閱讀看的。
&ldo;已經很不錯,寒士求學艱難,怕是不少讀書人因此得福。&rdo;陳彭年雖然出生高門,卻也知道讀書不易,輕嘆一聲贊道。
囑咐了張雷早些休息,崔瑛又領著陳彭年去了教室,除了一張&ldo;紅花榜&rdo;便是陳彭年已經見過的粉筆與黑板。西廂原來的床已經改作它用了,如今這一屋空蕩蕩的,什麼也沒有。
&ldo;這屋是怎麼了?&rdo;陳彭年好奇地問。
&ldo;去年秋冬給學生睡覺的地兒。&rdo;崔瑛想起來就沒什麼好氣。
&ldo;怎麼了?&rdo;
&ldo;去年年中,我給學生放農忙假的時候,有兩個學童被他們爹孃送到酒樓裡當夥計,因識得字又會些個珠算,上手挺快。酒樓東家要到廬州府去開個分店,正缺人手,將我學堂裡的學童攏走了一大半。等九月回來的時候聽說幾個學童竟被州府裡幾家正店勻了,說是跟掌櫃學徒,一個月能領一貫多錢,還說很快就能升二掌櫃的。這下可好,這六安城的四里八鄉,只要家裡沒窮的揭不開鍋的,都把孩子送我這兒了,小一百號人,哪有床給他們睡。不得已,將整屋的地都弄成炕,自己帶床鋪蓋擠擠吧。&rdo;崔瑛想起那些教了一半被父母送走的學生就更自己手裡出現流生似的,說不出的難受。
&ldo;可見是你教的好,你和聖功說要教他們上養父母,下撫子女,這不是做到了嗎?&rdo;陳彭年看崔瑛興致不高,安慰道。
&ldo;算了,我也說不清,&rdo;崔瑛沒法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