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頁(第1/3 頁)
上個月開始,朝廷下令招流民返鄉或就近開荒,勸課農桑。從貼在縣衙的告示上,崔瑛明顯感覺到朝廷開始進行休養生息,恢復經濟的行動了。
而崔瑛目前最棘手的問題是,他沒錢。撫孤院是官府設下的孤兒院,因為戰亂,喪親的孩子很多,除了像崔瑛這樣縣令專門下令的,收養的大多是兵士和城裡居民的孩子,生活條件極差,每日撥發的糧食和柴火就是夠煮一頓稀粥的。他身上連一個銅板都沒有,眼看秋收已過,天氣開始轉涼,再不置辦一套厚衣裳,崔瑛真怕自己熬不過這個冬天。
今天崔瑛要和撫孤院裡幾個大點的孩子去城外的山上打柴,為即將到來的冬天攢點柴火。他們手裡握的是竹製的柴刀,身上穿的是半截袖的短打,在這深秋時節,還是挺冷的。
縣城的外的山上長著毛竹、馬尾松、一些杉樹,甚至還有不少杜仲。崔瑛看到馬尾松,條件反射地先想到亞熱帶季風氣候,冬季最冷月均溫在零度以上,耕作制度一年兩熟。
然後苦笑一下,慶幸自己冬天應該沒那麼容易凍死,以後真能分一塊田,也沒那麼容易餓死。但現在,他還得打柴。
深秋的山上還是有些果子可吃的,和他同屋的那個叫石頭的少年遞給他一個野果,問道:&ldo;你說我們多打點柴,能不能買份湯餅吃?&rdo;湯餅就是麵條,如今城裡一碗要十五文。
&ldo;咱們一擔柴能賣四文,十五文得要……&rdo;同屋的另一個叫柱子的孩子掰了一會兒手指頭,說:&ldo;哎呀,肯定很多啦,買不成的。&rdo;
&ldo;一擔柴四文,四擔柴十六文,買一份湯餅還能剩一文。&rdo;崔瑛介面道,看著掰著手指頭算不清帳的少年人,在心底嘆口氣,相信莫言的《賣白菜》裡不會算帳的老太太是確有其人了。
&ldo;那就多打四擔柴就行了,對吧?&rdo;石頭樂觀地說。
&ldo;秋天一擔柴四文,入冬後的時候能賣十文,現在吃了湯餅,冬天可沒錢買柴。&rdo;柱子不同意。
石頭沒有爭辯,他跟柱子是一個村出來的,沒有柱子他也活不到現在,他低頭努力打柴,不再提吃湯餅的事了。
第2章 貴人
瑛子,你會算數對吧,&rdo;走在回去的路上,柱子回頭往向崔瑛問道。
&ldo;嗯。&rdo;
&ldo;那咱們這八擔柴火能買多少錢?&rdo;柱子問。崔瑛第一次打柴,笨手笨腳的,就打了不到兩擔,柱子和石頭是做慣活的,一個打了三擔多,合一起差不多八擔的樣子。
&ldo;一擔四文,八擔,三十二文錢。&rdo;崔瑛背著柴有些累,有些斷續地說。
柱子的臉色有些難看,石頭直接破口大罵,前幾天柱子和石頭還有今天生病的栓子一起打柴,也打了八擔柴,人家只給了二十六文。
柱子見崔瑛有些走不動了,便坐到路邊道:&ldo;石頭別罵了,咱下回不賣他家就是了。給他家街坊聽去了,有我們什麼好處不成。&rdo;
又轉向崔瑛道:&ldo;瑛子,你坐歇會兒。&rdo;
他幫崔瑛將背上的柴放下,坐在他身邊問道:&ldo;瑛子你會算數,認不認得字啊。&rdo;
&ldo;認得一點,跟村裡秀才學的。&rdo;此時的秀才還不是科舉路上的一個功名,讀書人常常被稱為秀才。
&ldo;那你曉得我和石頭的名字怎麼寫不?我們都姓陳來著。&rdo;
&ldo;陳是這樣寫,&rdo;崔瑛抽了一根柴在地上劃了一個繁體的&ldo;陳&rdo;,&ldo;陳家的祖宗是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