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0頁(第2/3 頁)
問了多名中外的學者,那種孜孜不倦的態度,上下求索的過程,舉一反三的效果,與著名的端木教授的女兒完成美國學生作業的方式異曲同工——這正是我們所需要的「探究式」的學習方式。我想,不屈從命運,敢於向自己挑戰的孩子必定前途無量。一個人不可能很完美,但關鍵是他是否能發揮自己的長處,進而把短處也變成長處。有失必有得,張悉妮雖然失去了聽力,可是她的視力很好,她的智力超群,她可以埋頭讀書,更多的讀書,她可以獲得比別人更多的知識,能像貝多芬和海倫·凱勒那樣,扼住自己厄運的喉嚨。作為一個教育培養人的學校,我們應該給予她和正常孩子同等的求學機會。於是我欣然接納了這個特殊的學生,儘管她是「暫住」的,且是「失聰」的,屬於「平民階層」的子女,我已經永遠地記住了她的名字。我們把她安排到對學生特別疼愛、文學修養又特別好的葉青老師的班上。二、愛的創造誰能想像十年前她陷入的一場災難?三歲時,由於醫療事故,她雙耳皆聾,以至於也成了「啞巴」。在她孤獨的童年記憶裡,如何認知世界,娛樂自己,就成了最大的難題。她「曾經試過各種交流,每天趴在視窗看日出日落,看行人流水,看星星月亮,自己哄自己睡覺,也曾試過自己每天玩盤跳棋、軍棋,但這都不解決問題。」從小失聰,這確實是一個很殘酷的現實。幸運的是她有著難得的好爸爸好媽媽,他們為她付出了巨大的犧牲,傾注了無限關愛。他們放棄了再生一個子女,以免冷落了聾女;他們放棄了在內地平穩的中等收入的工作來到深圳,為的是能掙更多的錢為女兒治病;她母親甚至放棄了自己熱愛的律師職業,為的是能全心全意,按自己的「教程」讓女兒恢復聽力,學會講話,學會讀書;他們放棄了一次又一次的選擇,到處奔波尋找平價而又能讓女兒安心讀書的學校。而最讓父母揪心的是,無論大人怎樣費盡心機,連逼帶哄,小孩就是小孩,除了好吃和貪玩,讓她模仿大人口型開口說話,真是難上加難。她的母親想著自己犧牲了一切來培養孩子,卻是收效甚微,經常以淚洗面,幾次都想放棄努力。如果真的放棄了,那麼今天的張悉妮可能永遠還是處於又聾又啞的混沌狀態。她自己回顧說:「我媽開始教我說話,送我去語訓中心,送我到老婆婆家……奔波,搬家,做工,弄錢,疼我,打我,把我一個人丟到外面;艱難的康復,艱難的入學,走過噩夢和好夢,走過昨天,今天,也將走過明天。」她成功了,這首先要歸功於拳拳父母心——他們的愛心、決心、信心、耐心。愛給予了一切,創造了一切。
</br>
<style type="text/css">
banners6 { width: 300px; height: 250px; }
dia (-width:350px) { banners6 { width: 336px; height: 280px; } }
dia (-width:500px) { banners6 { width: 468px; height: 60px; } }
dia (-width:800px) { banners6 { width: 728px; height: 90px; } }
dia (-width:1280px) { banners6 { width: 970px; height: 250px; } }
</style>
<s class="adsbygoogle banners6" style="display:le-block;" data-full-width-responsive="true" data-ad-cli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