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部分(第2/5 頁)
裡有紅色的液體流出來。由此可見扔西瓜的人力氣很大。
慕容圖還想發言,主持人招呼他可以下去了。
慕容圖只好以悲劇收場,他掃了一眼正前方,想知道是誰對他進行人身攻擊。可惜臺下一雙雙灼灼的眼睛,都很雷同,一時之間也找不到“兇手”。
主持人說:“是誰?到底是誰扔的西瓜皮?這種行為實在有失風度,看來我們的素質教育並不成功,要知道,我們中國乃禮儀之邦,我們中國人都是彬彬有禮的,都是謙謙君子,這種行為是應該受到唾棄的。”
“請問老師,什麼叫‘君子’?”
主持人也是學校的老師,名叫餘勝謙,乃高二某班的班主任,因為具備這方面的才華,所以學校每次舉行重大會議,都由他擔任主持人。
餘勝謙看了一眼提問的這名學生,他個子不高,有些偏瘦,懶洋洋地站在那裡,似乎一不小心,就會被風吹得倒下去。
大家都知道,他叫李楊。
餘勝謙說:“中國古代的孔子對‘君子’有過全方面的定義,他說‘君子不器’,‘君子不重則不威’,‘君子’應該做到‘三戒’、‘三畏’、‘九思’。這些綜合起來,君子應該是那種才華橫溢、光明磊落、有理想、有抱負的人,剛才的行徑只能為我們提供反面教材。”
李楊說:“那我們的魯迅先生算不算君子呢?”
餘勝謙感受到了這個學生口氣裡有種咄咄逼人的氣勢,老實說,魯迅先生跟孔子所描述的君子形象相去甚遠。別的不說,君子主張“恕”,說“己所不欲,勿施於人”,還說“以直報怨,以德報德”,而我們的魯迅先生直到死的那一天,都在說“我一個都不饒恕”。
考慮到魯迅先生在學生心目中的影響,餘勝謙說:“當然算君子啦。”
李楊說:“那就不對啦!除了‘恕’之外,孔子認為君子還要‘忠’,我們都知道,魯迅先生出身於封建社會,受過科舉教育,可他一點都不忠於他的文化和制度。他是‘新文化運動’的旗手,是白話小說的祖師,而且在他的文章裡,動不動就拿科舉制度和封建禮教來開涮,請問,他‘忠’了嗎?”
李楊接著舉例:“還有我們的‘國父’孫中山先生,同樣也是出身於封建社會,他小時候在私塾讀,砸壞了孔子像,長大後,領導‘辛亥革命’,並且親手埋葬了封建王朝,他‘忠’了嗎?”
李楊接著說:“由此可見,他們兩位都不是‘君子’。”
餘勝謙沒想到臺下坐著這麼一個學生,他開始冒汗了,說:“魯迅先生是鬥士、是教育家、是文學家;而‘國父’孫中山先生,更是偉大的革命家,我們不應該拿孔子的標準來衡量他們。”
“沒錯!我也是這麼想的,如果他們都不是君子,那世還有君子嗎?這隻能說明,君子應該是多樣化的,是沒有標準定義的,對不對?”
“可以這麼說。”
“魯迅先生痛恨那些‘假洋鬼子’,主張‘痛打落水狗’。你想想,假如他老人家坐在這裡,看到一些假模假樣的人站在發言臺裝腔作勢,而他手中恰好又有兩片西瓜皮,你說他老人家會不會往臺扔西瓜皮呢?”
李楊這個問題丟擲來,餘勝謙已經明白了他的目的。根據他對魯迅先生的瞭解,這樣“憤青”的行為,發生在先生身,那是絲毫都不覺得奇怪的。
餘勝謙說:“應該……會。”
李楊說:“那你怎麼還說,剛才的行為‘要受到唾棄呢’?是不是同樣一件事情,魯迅先生能做,而我們就不能做?”
餘勝謙沒詞了,他當然知道,李楊無形間,將慕容圖歸入到了“假洋鬼子”之類的人物當中去了。
他不是不想替慕容圖辯護,而是李楊以極其凌厲的口吻說出面的話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