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9部分(第2/5 頁)
二十至八十毫克:引發強直性中毒
——每日一百毫克:導致發育遲緩
——每日一百二十毫克:引發腎臟病變
——每日兩百至五百毫克:致死量
建議適中服用。
沒有一天沒有霧
字典告訴我們:“反射率是指全部光通量或發射在兩個介質交介面的入射光被反射回的比值(黑色反射率為零)。”直白一些,地球反射率是我們的星球反射太陽光,扮演熱力調節器角色的能力。
2001年9月11日,以及接下來的12日和13日,從9點49分開始,美國領空禁飛。美國氣候學家大衛·特拉維(David Travis)利用這段難得的禁飛期,以全球四十八個國家的五千個氣象站採集來的資料為基礎,展開現代飛行活動對氣候影響的研究。在與其之前的研究資料做對比時,特拉維發現,這三天的氣溫上升了一度多,每天的氣溫也顯著不同,但在平均值上卻變化緩慢,白天和夜晚的溫差更高,白天的氣溫越高,夜晚的氣溫則越低。他解釋說:“外行看來似乎沒什麼可大驚小怪的,然而對氣候學家而言卻可以看到氣候層面令人震驚的現象。”
1999年1月,一些來自世界各地的科學家在著名氣象學家維哈博哈旦·哈馬納丹(Veerabhadran Ramanathan)的領導下[5],從馬爾地夫開始一項印度洋試驗計劃(INDOEX)。目的在於:“對印度次大陸的液化氣體,及其組成部分的傳送與變化,以及與雲層和反射的相互作用進行跟蹤研究。”
這個包裹在綠松石般的海水和細紗綿延的海灘間的群島似乎是一個遠離所有汙染的天堂之地。然而實際上,只有最南部的島嶼才享受著南極洲的空氣質量,北部諸島呼吸的則是來自印度洋海水轉化的氣體。科學家們將南北空氣加以對比,就可以建立起大氣汙染和氣候轉暖效應之間的因果關係:滿載著來自人類活動,裸露的地表,以及隨風而至的火山灰微粒的雲層遮掩著大地,部分抵消著溫室效應。“最令人震驚的是,被汙染的雲層達到三公里厚,消減了10%的陽光輻射率。我們的試驗模式顯示出,人類活動對全球性光線轉暗的影響比我們預料的高出十倍。”液化氣體的微粒導致一種不透光性,形成一個“蓋子”(根據“全球變暗”理論),如此一來,溫室效應的始作俑者,最後卻透過阻止部分陽光輻射和增加地球反射率而延緩了全球變暖的程序。
如果這些科學家所做的研究屬實,那麼不但那些需對氣候混亂負責的現代機制對此缺乏認識,補救方法的複雜程度也使其成為一個化圓為方[6]的命題!
日奧·圖佛多[7]……也算一個解決方案
2009年4月8日星期三,在會見美聯社記者時,美國總統奧巴馬的科學顧問約翰·霍德瑞(John Holdren)指出,鑑於全球氣候轉暖現象如此嚴重,政府已經開始研究採取積極技術措施,以便使得全球氣候重新轉冷。
其中一個備受關注的方案是,採取地理工程學的方法,也就是說,有意識地操縱氣候,以達到遏制氣體排放所導致的溫室的效應。對於一部分科學家而言,地理工程學是穩定全球氣候所採取的必要附加措施;而另外一些科學家則認為,面對文明變化所遭遇的困境,以及朝向“脫碳”經濟轉變所付出的代價,它採取的是一種迴避和延緩的方法。此外,一種極端的方案認為,可以從極高處的大氣層發射汙染微粒以產生光學散射,反射那些入射的太陽光,從而改變地球的反射率。約翰·霍德瑞明確表示,這樣一種實驗性很高的方法,不到萬不得已不會被採用。
計算顯示,大約需要一千萬噸粒子直徑為零點一微米的“電介質”液化氣體,以形成一個能給地球帶來一點陰涼的巨型太陽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