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為”究竟是什麼?老子:不是無所作為,更不是順其自然(第2/4 頁)
六親不和,有孝慈。邦家昏亂,有忠臣。
從道德五千言的字裡行間可以看出,老子喜歡虛無,因為虛無的事物沒有對立面。
而對於那些屬於“有”這個範疇的事物,比如禮樂、仁義、智慧、技巧、法令、聖賢和忠臣,老子表現得異常厭惡,因為這些美好事物的出現,意味著它們那些醜惡的對立面也一定會存在。有君子就一定會有偽君子,有智慧就一定會有偽詐,有了利益就一定會有爭奪,有了琳琅滿目的商品就一定會勾起人們犯罪的慾望,推崇所謂的聖賢就一定會有人努力包裝自己,進而把其他人打成“不賢”來襯托自身!
所以老子才會說:不尚賢,使民不爭;不貴難得之貨,使民不為盜;不見可欲,使民心不亂。絕聖棄智,民利百倍;絕仁棄義,民復孝慈;絕巧棄利,盜賊無有。
二、物極必反,唯有無為
此外,老子還發現事物並不是一成不變的,天地萬物無時無刻不在運動發展,發展到了極致就回歸到其對立面。
(反也者,道之動也。)
那麼,“有”的對立面不就是“無”嗎?
,!
推而論之,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那麼萬物之後呢?又是什麼?只能是“無”!
再推而論之,人類社會的發展是否也會遵循這個規律?從沒有文明的蠻荒時代,到初級文明的小國寡民,再到更高一級的封建社會,再這樣一步步發展下去,不就是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嗎?
那最後的歸宿也就可想而知了。
針對這個悲觀的未來,老子給我們開出了“無為”的藥方。然而,無為不是無所作為,也不是順其自然,而是“向無而為”。
比如人,從沒有生命的狀態到有生命細胞,再到嬰兒,到少年、中年、老年、最後沒有生命的死亡狀態。這就是從無到有再回歸虛無。
那你要如何避免毀滅的命運?當然是想方設法逆流而上把自己變回一歲,最好迴歸到細胞狀態,這不就是向無而為嗎?
這也就是他為什麼要我們絕聖棄智、絕仁棄義,然後倒退回到人類文明的嬰兒期,也就是小國寡民時代的原因。雖然代價是倒退,但總比毀滅好吧?在老子看來,初生的事物如嬰兒這般才是最有生命力的,“含德之厚,比於赤子”。至於那些發展成熟的東西則是“物壯即老,謂之不道”。
注意,向無而為只是個發展方向,並不是真的要你迴歸到虛無狀態,只是迴歸到離虛無最近、離滅亡最遠的初生狀態。如果真要回歸虛無,那毀滅之後不也是虛無嗎?所以小國寡民不是“無”,是那個“一”,它仍舊屬於“有”的範疇。
既然大道規律的發展方向是“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萬物歸於虛無”,那貌似我們只能逆天而行,對沖掉其力量才能避免滑向深淵了。
可這終究只是一廂情願,人無再少年,人類歷史也是如此,就算知道“無為”唯一的解法,可人性如此,沒有人真的能回到小國寡民時代,我們終究無法逃脫狂飆至死的命運,這也許就是文明的悲哀吧?
人類的存亡是個宏大的命題,我們左右不了,但我們卻可以用“無為”的思路來救贖一下自己。我們身上除了“有和無”之外,還存在很多對立的屬性,如禍福、榮辱、富貴、貧賤、輕重。它們同樣也遵守物極必反的規律在執行著。人們害怕物極必反,誰都想長久保留榮耀、福氣和富貴,誰都不想滑向對立面。可以做到嗎?
老子說:可以的。針對“反也者,道之動”這條物極必反的規律,老人家提出了“弱也者,道之用”的應對辦法。
什麼意思呢?如果你是強者,為了避免被物極必反的規律反噬,那該怎麼做?主動削弱自己,不要讓自己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