結束感言語(第1/2 頁)
2024年8月1日,我懷著對未來的憧憬與敬畏,寫下了這本書的第一個字。從藍光塔第一次在腦海中亮起,到星辰覺醒的終章,這一年半的時間裡,我與書中的世界一同成長,也與筆下的人物一同探尋生命的意義與科技的邊界。
說實話,剛開始寫這本書時,我完全沒有任何寫作經驗。敲下第一個字時,我甚至不知道這部小說能否完成,或者說,它到底能走多遠。那時,我對科幻題材的熱愛更多是源自一些電影、書籍以及對未來科技的幻想,卻對如何將這些構思具象化為文字一無所知。藍光塔、博凱、小林、娜娜,這些角色最初都只是模糊的影子,在我的腦海裡若隱若現。
寫作的過程並不輕鬆。我曾無數次卡文,坐在螢幕前絞盡腦汁卻寫不出一句滿意的對話。那些夜晚,我幾乎想要放棄,甚至懷疑自己的能力。這時,身邊的朋友給了我不少“真實的評價”。有人說:“你這書怎麼可能有人看?科幻這種東西,誰會感興趣?”更有人用善意的玩笑調侃:“你是不是看多了科幻電影,才做這麼大的夢?”雖然有時會因此感到挫敗,但這些話反而激起了我的鬥志。每次深夜敲打鍵盤時,我都在心裡告訴自己:這不僅僅是寫一本書,這是在實現一個夢想。
最讓我感動的是我的家人。在那些掙扎的日子裡,他們不僅沒有責備我花費大量時間在看似毫無回報的寫作上,反而給予了我最大的支援。母親常常端來一杯熱茶,輕聲說:“慢慢寫,不用急,你寫的東西總會有人懂。”父親則偶爾翻翻我寫的初稿,用他並不熟悉的語氣誇獎一句:“挺有意思。”這些簡單的話語,像藍光塔的漣漪一樣,一圈圈擴散到我的內心深處,給了我無窮的力量。
事實上,我的寫作初衷很大程度上來源於對ai未來的感觸和恐懼。在開始動筆之前,我讀到了埃隆·馬斯克的一句話:“到2030年,90的工作將被ai取代。”這句話讓我深深震撼,同時也激發了我對未來的無盡思考。我們是否準備好了迎接一個ai主導的世界?在那樣的未來裡,人類將如何定義自己的價值?
我從一名普通科幻迷的角度出發,試圖用這本書去探索一個問題:當ai技術不斷進步,超越人類的能力邊界時,我們是否還能找到與科技共存的平衡?藍光塔的設定其實正是我對這一問題的隱喻——它既是希望的象徵,也是一種對未知的敬畏。
在寫作過程中,我也逐漸發現,科幻不僅僅是技術的想象,它更是對人性的深刻洞察。ai、仿生人、虛擬現實,這些聽起來遙不可及的技術背後,其實是關於倫理、自由、選擇的永恆命題。寫這本書的每一天,我都彷彿在與未來對話,在探索科技帶來的可能性與限制。這種感覺既令人興奮,也讓我感到敬畏甚至恐懼。
當我寫下星辰覺醒的終章時,心中湧起的情感難以用語言描述。這本書並沒有給我帶來多少稿費,也沒有讓我一夜成名,但它完成了我的一個心願。對我而言,寫作本身就是最大的回報。它讓我明白了夢想的重量,也讓我看到了堅持的意義。
我不否認,這本書並不完美。或許有些情節略顯生硬,某些角色的描寫還有提升的空間,但我可以自豪地說,這本書凝聚了我的全部真心。每一個情節、每一個角色、每一次藍光漣漪的擴散,都承載著我對未來的無限期盼和對人性的深刻思考。
書中的博凱、小林、阿輝、娜娜,他們的每一次探索與掙扎,也許正對映著我們每個人在人生旅途中的片段。從廢墟中挺身而出、在荊棘中尋得光芒,這不僅是他們的故事,也是你我的故事。正如藍光塔矗立在廢墟之上,它既見證過去,也照耀未來。
在此,我要向所有願意閱讀這本書的你們說一聲“謝謝”。正是因為你們的支援與共鳴,這片藍光才能灑向更遠的地方。這不是一段旅程的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