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頁(第2/3 頁)
rdo;
《宣室志》中的記載是:&ldo;……於是捀子與契虛俱至藍田上,治具,其夕即登玉山,涉危險,逾巖巘,且八十里。至一洞,水出洞中,捀子與契虛共挈石填洞口,以壅其流。三日,洞水方絕。二人俱入洞中,昏晦不可辨,見一門在數十里外,遂望門而去,既出洞外,風日恬煦,山水清麗,真神仙都也。又行百餘裡,登一高山,其山攢峰迥拔,石徑危,契虛眩惑不敢登,捀子曰:&l;仙都且近,何為彷徨耶!&r;即挈手而去。既至山頂,其上坦平,下視川原,邈然不可見矣。又行百餘裡,入一洞中,及出,見積水無窮,水中有石徑,橫尺餘,縱且百里餘。捀子引契虛躡石逕而去,至山下,前有巨木,煙影繁茂,高數千尋。捀子登木長嘯久之,忽有秋風起於林杪,俄見巨繩系一行橐,自山頂而縋,捀子命契虛暝目坐橐中。僅半日,捀子曰:&l;師可寤而視矣。&r;契虛既望,已在山頂,見有城邑宮闕,璣玉交映在雲物之外。捀子指語:&l;此稚川也!&r;……&rdo;
山民領著契虛共入稚川城。一路走來,見仙女聖童羅列左右,其中一仙人問山民:&ldo;這僧人是誰?來自人間的吧?&rdo;
山民道:&ldo;他雖來自人間,但久願遊稚川,所以我引他來看看。&rdo;
他們穿過幾重仙霧繚繞的門樓,來到一處大殿,玉案後坐著一位仙人,姿容古怪,兩旁是金甲侍衛,甚為嚴整。
山民叫契虛跪拜,並介紹道:&ldo;這就是稚川真君。&rdo;
稚川真君聽了山民的介紹,叫契虛上前答話:&ldo;你絕了三彭之仇了嗎?&rdo;
契虛如墜雲霧中,回答不上來。
稚川真君說:&ldo;那你不能留在這裡。&rdo;
稚川真君叫山民帶契虛去殿外的翠霞亭。
該亭凌駕於空中,裡面有一人,髮長數十尺,袒衣而坐,膚黑目明,不時沖他們眨眼。
山民對契虛說:&ldo;拜。&rdo;
契虛又拜,起身後,悄悄問山民:&ldo;這人為什麼一直在沖我們眨眼?&rdo;
山民道:&ldo;他就是楊外郎,隋朝宗室,煬帝末年,天下大亂,他隱於山中,得道後成為稚川的居民。他並非在沖我們眨眼,而是在用神眼透徹人世之事。&rdo;
契虛說:&ldo;可以叫他睜開眼嗎?&rdo;
山民近前相請,楊外郎就真的猛地睜開眼,目光所至,一如日月映照,契虛驚得汗流浹背。
他們在亭壁邊看到一人,正在那打盹兒。
山民說:&ldo;此人叫乙支潤,最初也生活在人間,得道來這裡定居。&rdo;
山民帶著契虛轉了一圈稚川城,隨後按原路返回。
在路上,契虛問:&ldo;方才真君問我絕沒絕三彭之仇,什麼意思呢?&rdo;
山民道:&ldo;所謂&l;彭&r;是&l;三屍&r;的姓,而&l;三屍&r;就在人體內,以吃五穀為生,專門監視人的過錯,每至庚申時分,稟告給天帝。所以,只有不食五穀,也就是闢穀後,才能斷絕&l;三屍&r;,最終成仙得道;否則,無論怎麼努力修行也是沒用的。&rdo;
契虛似有所悟。
這就是契虛遊稚川的故事。從上面的經歷看,尋仙之旅真不是那麼容易。
唐朝時,通往仙境之路並不只有這一條。《廣異記》中有一個相近的記載:
長安市面上有位從終南山來的老人姓王,以賣糙藥為生,人稱王老。據說,長安居民好幾代人都見到過他,由此可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