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部分(第2/5 頁)
Tourtour 的Les Treilles 莊園內的La petite療養所度過2002年之夏,那裡風光宜人,幽靜安寧。基金會的全體員工服務細緻周到,令筆者得以全身心地投入到本書收尾部分的寫作中去。
Laura Susijn、Adam Fruedenheim和Christopher Fagg分別負責本書的出版發行、編輯和審校工作,特此感謝他們深厚紮實的專業知識和經久不衰的工作熱情。最後,向思想開明的丈夫揚道聲“謝謝”。
萬學之母
我想,桑丘,沒有哪則諺語是不真實的,因為諺語全部基於對經驗本身的觀察,是萬學之母。 (塞萬提斯《堂吉訶德》)
人類由幾乎無意照面的親屬組成。來自不同文化的人們,人世間的男男女女,都需要學會如何與人交流(Zeldin 2000:44)。我們怎樣才能學會用包容的態度思考、言說、書寫和交往呢?我們一直在思考、言說、書寫自己和他人,我們不僅需要掌握這方面的資訊和知識,也需要了解他人是怎樣思考、言說、書寫他們自己和我們的。
互相瞭解是在各個層面和平共處的關鍵。關注人類的共性,絕對有益,而且這在今天比往昔任何時候都顯得更加緊迫。但有些人仍執意區分“我們”與“他們”,區分屬於我們的和不屬於我們的,甚至更惡劣的是,竟然還以善惡這一危險標準來區分“我們”和“他們”。相比之下,互相瞭解是個好得多的出發點。
無需贅言,那些尋找差異的人最終只能找到差異,而那些尋找共同點的人將會發現人類現有的或已有的共同經驗。有些人似乎認為,人類的共性是由於全球化之故。儘管如此,這一共性也是由人類古老的普遍特質所致:我們不但共有一副人的形體,而且共享人類某些基本需求和經驗。儘管地域文化不同,儘管歷史發生了變化(當然了),大約4;000年前蘇美爾人在刻印泥板上的一些洞見與後來希臘文、拉丁文、梵文及中文裡的相關記錄仍能產生共鳴,甚至與非洲、亞洲、南美洲口傳至今的觀點亦有相通之處。
關於女人的諺語同樣反映出將“我們”和“他們”截然相對的積習,不過這種對立表現在性別意義上而非文化意義上。誠然,破天荒的事情已在今日世界裡發生,男女可以平等地接受教育,承擔同樣的工作,但這只不過是全球範圍內少數幸運兒而已。我們應該認識到,全世界的人們幾百年來一直在設定或維護著一個個障礙,以阻止男女平等。而且極為重要的是,許多諺語都傾向於將男女獲得平等的教育機會或平等的角色描繪成一幅不盡如人意甚至是夢魘般的景象。
筆者長期從事不同文化傳統的口述和筆頭文字的比較研究工作。研究諺語,是對人類歷史進行一次漫長的探索,時常驚心動魄,但又回報頗豐的。在過去幾年裡,筆者穿梭於世界各地,發表演說,彙報自己的研究成果,聽眾包括大城市的學者(從紐約到巴黎到北京)、農村婦女、聚集在萊頓猶太教堂和內羅畢清真寺裡的形形色色的聽眾、各國大學生以及布魯塞爾歐洲議會的成員們。
談論諺語是一種美妙的經歷。無論文化背景,無論社會地位,所有的人都可以談論諺語。無論走到天涯海角,人們都熱愛諺語,為諺語著迷,因為諺語關係到人類的生存。關於女人的諺語同樣關乎男人,所以這項研究工作關係到我們所有人。
最讓筆者驚訝的是,人們似乎能不費吹灰之力地理解其他文化的諺語,而這些文化他們可能聞所未聞。諺語裡包含著對我們所共有的、與我們息息相關的生活元素的觀察。諺語讓我們排除疑慮和敵意,放棄兩極分化,為促進相互瞭解提供了一個良好的出發點。用兄弟姐妹般的情誼共同審視我們的文化遺產,是我們在不同文化之間架起理解橋樑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