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部分(第2/4 頁)
,外無救兵,看看勢已危急,因想我不如與姜才兩人衝出重圍,一來去請救兵,二來便奉詔入都,豈不勝似在這裡死守孤城嗎?想定主意,便向朱煥說知此計,叫他留心在此再耐守兩日,等候救兵,自己和姜才等到夜半時分,領了一千兵馬,暗暗開了城門,放下吊橋,衝將出去。這一陣元兵無備,倒被他衝得個馬仰人翻,阿珠眼睜睜地看著他倆逃走去了,沒處出氣,便連夜叫三軍一齊奮勇攻城。那朱煥倒順時知命,次日便開門迎降,也不等救兵了。李庭芝正走得不遠,當時得了這資訊,只氣得目眥盡裂。那阿珠得了揚州,只分兵一半,叫幾員大將守著,自己並不入城,卻領著軍士連夜來追李庭芝。李庭芝被他追得急了,便逃入泰州城中,暫避寇鋒。那阿珠也追到城下,把城圍了起來。
此時姜才背上忽生一個大疽,十分利害,終日臥帳中,不能復戰。李庭芝見了,越發著急,偏又遇著這泰州裨將正是孫貴、胡惟孝他倆人,是和朱煥一樣的腳色,當晚竟偷開了北門,迎元兵入城。李庭芝得知,曉得無處可逃,便連忙扶了姜才,一齊跳入蓮池中自盡,偏又被元兵得知,登時趕到,把他兩人撈起來救醒了。李庭芝和姜才見了阿珠,睜目大罵,那阿珠還是忍氣吞聲。勸了一回,怎奈他兩人心如鐵石,死不肯降,阿珠沒奈何,只得把他兩人殺了。從此阿珠便乘勝直下,勢如破竹,不日真州也失守了。那真州守臣便是苗再成,和那守將趙孟錦兩人皆殉國死節,這都不在話下。
如今要說那都元帥阿樓罕、董文炳的大軍侵福州了,原來他這大軍究竟與眾不同,先聲足以奪人,所過郡縣,皆望風奔潰。阿樓罕便兵不血刃,一直破了婺州、衢州,來到處州。朝中得信,方才大驚,連忙命秀王與帶領大軍出御元師。無如此時元兵銳勢正盛,鋒不可當,那秀王去了幾日,忽邊警報道:“處州府知府李珏、瑞安府知府方洪,皆獻城降元。秀王與戰敗身死,元兵已破處州。進兵攻建寧府了。”皇太妃和帝昰得報不勝驚痛,流涕問計,群臣皆束手無策。張世傑此時真急了,便欲親自出御元師。正是:灰猶未死終難冷,地剩立錐總有為。
欲知張世傑果出師否,且聽下回分解。
第八回 張世傑奉王入海 王積翁背主獻城
詩曰:
一夜城頭畫角哀,戎馬如飛卷地來;
陣雲慘淡天無色,曉霧昏沉蔽不開。
霧黑雲昏爭戰烈,受降城外霜如雪;
鼙鼓聲中掛白旗,刀槍影裡飛紅血。
血雨腥風唱凱歌,拔山力盡奈虞何;
君王乘得扁舟去,從此斜陽荒草泣銅駝。
話說張世傑見元兵已至建寧府,時勢日迫,便請親自出兵以御元師,群臣皆莫敢言。陸秀夫獨以為福州空虛,勸張世傑留以安靜民心,輔衛兩宮,皇太妃亦以為不可。張世傑無奈,只得罷了。過了幾日,又飛到緊急軍書,說是建寧府失守,元兵將進軍來攻興化了。只急得皇太妃和帝昰終日哭泣,命群臣速籌善策,各大臣焦思無計,都來和張世傑、陸秀夫商議。這日,張世傑便大集朝臣,會議了一回。張世傑見眾人多半是唯唯諾諾、鮮有建議者,不覺看得氣起來,便怒道:“今日之事,諸君既無善策,我看也不必多議,總不外這三條路了:能戰則出戰;不能戰則堅守以待敵;不能守則死以殉社稷。請諸君自己決議,行哪條路吧。”群臣聽了,也有說宜出戰以決雌雄的,也有說宜持重堅守的,仍舊是議論紛紛不決。陸秀夫聽了,發恨道:“諸君請想個可行的實計吧,不必高談空論了。我試問諸君:欲出戰的,誰堪任大將之選?主堅守的,意中望何處援兵?苟乏將才出戰,亦徒取喪亡;既無援兵,堅守惟苟延歲月,卻何救於國之危亡呢?”張世傑大叫道:“是呀,計議總要說得出,做得到,才算得計議呀!”眾人道:“張樞密豈不堪大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