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歷史“最難造反”的朝代,建國到滅亡,為何無一人起義成功?(第2/3 頁)
知自己是如何得到皇位的,因此絕不會容忍第二個像他這樣的人出現。於是,他採取措施,逐步削減將軍和重臣手中的兵權。
因此,歷史上才出現了那場著名的“杯酒釋兵權”事件。
從那時起,宋朝便開啟了“重文輕武”的時代。
在此之前,人們普遍信奉“馬背上”奪取天下的理念,武將因此享有極高的地位。然而,到了宋朝,朝廷開始扶持文官,同時對武官進行打壓。
同時,政府向民眾積極宣傳大力發展經濟和文化,不斷向他們灌輸這樣的理念。久而久之,民眾也認為戰爭會摧毀他們的美好生活。最終,人人都反對戰爭。
起義無規劃無組織,規模小
趙匡胤推行重文輕武政策,積極促進經濟發展,使得宋朝國庫充盈,經濟快速增長,呈現出一片繁榮祥和的景象。然而,事物總有其兩面性,儘管經濟發達,關鍵在於掌握經濟權力的是誰。
大多數經濟資源集中在統治者、貴族和富人的手中,而普通百姓卻依然食不果腹,艱難度日。
隨著時間的推移,富者愈富,貧者愈貧的局面逐漸形成。當生活在底層的人們承受過重的賦稅,受到剝削和壓迫,忍無可忍時,他們往往會掀起反抗的浪潮。
,!
但是這種起義並沒有任何威脅,原因之一是缺乏具備絕對能力的領導人;另一方面,參與者沒有接受過專業訓練,再者,起義人數也較少。
最大的一次動員也不過是召集了十幾萬民眾,但即便有這麼多人,依然顯得“不堪一擊”,最終以失敗告終。
對抗外敵還是選擇起義?
儘管宋朝的底層百姓對當時的統治者和貴族心懷極大不滿。
然而,當面臨重大抉擇時,百姓們依然明白何為主要,何為次要。因此,當外敵入侵之際,他們選擇支援朝廷,確保其專注並具備充足的糧草和兵力,全力以赴地抵禦外敵。
因為,如果整個國家都被外敵入侵了,又何談個人的小家呢?面對這種情況,當時大家非常團結,一致對外。
當時,國內任何起義軍都會面臨百姓們的抵抗和反對。
宋朝的核心治國理念是推動經濟發展。江南地區的手工業和農業相對繁榮,他們還積極拓展對外貿易,使經濟蓬勃發展,人們的生活水平也隨之提高。
有誰會沒事總想著造反起義呢?難道不是更願意享受美好的生活嗎?當家庭富足,衣食無憂的時候,人們通常會珍惜來之不易的好日子,還會有那麼多怨氣嗎?
在宋朝經濟達到新的高度後,起義事件大幅減少。即便偶爾有起義發生,朝廷也能憑藉充足的財力安撫和招攬人心。因此,他們成功平息了400多次起義。
這些大大小小的起義,彷彿一個孩子想要零食,父母拒絕後便撒起了嬌,發起了小脾氣。
大人們先用嚴厲的語氣或行為震懾孩子,待孩子安分一些後,再用糖果進行賄賂。這種典型的“打一巴掌再給一個甜棗”的手法,每次都成功平息了孩子的叛逆情緒。
宋朝朝廷憑藉這種特別靈活的策略,成功地維持了300多年的統治。從上述三點可以看出,宋朝處理起義事件時,始終遵循一個原則:先以武力鎮壓,再用金錢收買。
透過宋朝朝廷對宋江起義的處理方式也可以看出,朝廷的態度十分明確:無需多言,先行鎮壓再說。
如果再麻煩一些,就花錢解決,反正不缺錢,給個官職外加一些財物,立刻就能平息怒火。
這兩種策略無比有效。當時的宋太祖趙匡胤為了防止自己的皇位被篡奪,開始削弱地方將軍和藩鎮的兵力,集中掌握權力,並且長期延續這種管理制度,導致宋朝一直受到外族的侵擾和壓迫。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