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9頁(第2/3 頁)
年至1963年,王樹聲參加了徐向前元帥主持的紅四方面軍戰史編輯委員會的領導工作。從鄂豫皖革命根據地到川陝革命根據地再到長徵,王樹聲或個人執筆,或與別人合作,再現了紅四方面軍的戰鬥歷程,留下了寶貴的歷史資料。
作為國防部副部長,他出國訪問過。在1959年4 月至6 月,他參加軍事友好代表團,隨同團長彭德懷元帥訪問了東歐、蒙古等七國。
他接待過不少國家的貴賓,也接受了不少外國政府或個人饋贈他的大小札品,但他從不佔為己有,都悉數上交。他新來的勤務員不清楚他的秉性,認為禮品是送給首長個人的,有幾次拿到車上,都被王樹聲阻止了。
在對待子女的問題上,王樹聲與天下父母一樣,十分疼愛自己的骨肉;但王樹聲對孩子們從不嬌生慣養,管教甚嚴。
王樹聲四十得子,有三男一女:長子魯光,中原突圍後出生於山東解放區;次子楚還,出生在打回湖北的第二年;三子建初,出生於國家大規模經濟建設之始;小女季遲(文革中改名宇紅),姍姍來遲於1955年。從這些名字中我們可以看出既有詩意,又有深刻的寓意;既體現了王樹聲夫婦個人活動與中國革命程序的聯絡,又表現了對下代的眷眷的愛和殷切的希望。
在王樹聲調到京城前後,孩子們陸續上了幼兒園和小學。這時王樹聲夫婦就給孩子們定些&ldo;規矩&rdo;:起初很小的時候,小手絹、小襪子都要自己洗;到了三、四年級,小衣服也要自己洗;進到中學以後,被單等也要自己洗。
爸爸媽媽要定期檢查,決不許保姆和勤務員&ldo;代勞&rdo;。
這種對子女之愛,更深層次地體現了培養子女獨立生活的能力,培養子女自強不息的精神,培養子女吃苦耐勞的品德,以及培養子女堅韌不拔的毅力。
孩子們起初上學的時候,上的是幹部子弟學校。幹部子弟學校各方麵條件都比較優越,對孩子的培養顯然是不利的。周總理看到這一點,指示將這些學校撤掉了,幹部子弟的孩子都到附近的普通學校學習。王樹聲對此深表贊同。
王樹聲把孩子送到了附近的普通學校,千叮嚀萬囑咐:不許在同學面前誇耀父母;不許打扮得與眾不同;不許用小汽車接送。一句話,要同周圍同學一樣,不要搞特殊化。
王樹聲夫婦經常翻閱孩子們的作業,作的好的,給予表揚;作的不好,要重作或補齊。禁止孩子逃學。魯光有次貪玩逃了學,回來後捱了父親的打。
事後王樹聲心裡很後悔,楊炬也說他教育方法簡單粗暴。
王樹聲生活儉樸,孩子們時常埋怨家庭生活不好。
1965年,王樹聲參加河北農村社會主義教育運動回來。孩子們圍攏來,看爸爸帶回來什麼好吃的,果然發現了一包東西。孩子們一開啟,搶著吃,太硬了!個個呲呀咧嘴。看到孩子們一副副滑稽的面孔,王樹聲忍不住笑了。
隨即他收斂了笑容,嚴肅地對孩子們說:&ldo;你們剛才吃的是白薯面餑餑,不錯,是沒有米麵好吃。可就是這種東西,別說往日窮人難以吃到,就是如今廣大農村,由於災荒不斷,不少人也吃不上呢。對老百姓來說,能吃上這,已過的是神仙的日子了。&rdo;
說罷又長籲短嘆一陣。此後,孩子們很少在飯食上挑三撿四了。
文化大革命開始後,紅衛兵浪潮席捲全國,學校也亂了。這時,建初正讀初中,季遲讀小學,都回了家,不久都參了軍。
孩子都要走了,王樹聲心裡還真有點捨不得。臨別之際,他勉勵他們在部隊要好好地幹,要戒驕戒躁,不以高幹子弟自居。
建初在青島海軍服役。不久,頭疼難眠,寫信給家庭,想回來治治,王樹聲誤認為&l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