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79章 一波未平一波又起(第2/3 頁)
西、隴右等地區,甚至曾經攻下了唐帝國的首都長安。
但是吐蕃內部的基礎並不穩固,各個派系的鬥爭很尖銳。公元842年,也就是唐朝後期,吐蕃大讚普被殺。這位大讚普有兩個兒子,一個是已經成年的養子,另一個是才幾個月大的親生兒子。
到底應該由哪位王子繼位,吐蕃內部出現了激烈的爭論,隨後爆發了長期的內戰。
所以現在的吐蕃還是各自為政,連自保都是問題,青塘吐蕃現在更是名義上歸服了大宋,首領是大宋節度使。
(說是歸服,但實力強了就造反,被打殘了就在大宋這裡喊爹。
大宋也不是純傻子,開始在這些邊民中徵募弓箭手,這些邊民應募為弓箭手後,每人授田兩頃,出戰馬者三頃,並且蠲免租稅,糧食收成歸己所有,不僅生產積極性踴躍,更可以實現當地兵民合一,自給自足。
種家軍裡就有五千這樣的番兵,戰鬥力很是強悍,折家、姚家等都有一定數量的番兵。
大宋一直在挖牆腳,這使得吐蕃一直統一不了,即便偶爾硬一回,但早洩問題一直解決不了,打著打著就沒人了………
西夏人給不了他們這樣的待遇,多是強制性的,畫大餅也行。梁山也能給,青塘那邊也在挖他們牆腳。不過,梁山要人很挑剔而已,效果不如大宋………)
西夏人知道他們什麼德行,關鍵時刻畫大餅就行了,所以在這邊的駐軍只有三萬人,還大部分是防禦著回紇和回鶻,由此也能看出他們現在是多麼不堪,西夏人都看不起他們………
楊志懶得出手,孫立和一個副都指揮使拓俊臣領著五千新加入的騎兵過去,就當練兵了。
三天橫掃了十幾個部落,搶了數萬頭牛羊,兩千匹馬,俘虜上萬人口。逃跑的也有不少,也沒管他們,神彪軍不想把戰事擴大。
沒想到此戰非但沒有震懾住吐蕃,還讓人家六穀吐蕃覺得這耽羅國人這戰鬥力不行,五千大軍對他們來說不少了。
這麼多人打我們十幾個小部落,還跑了這麼多人。嗯,他們不配擁有河西走廊。
於是,吐蕃六穀部首領畢斯布結聯合黃頭回紇和高昌回鶻的喝裡可汗籌集了六萬人,計劃打一下甘州。
前些年,這些個勢力和高麗一樣,同時擁有兩個爹,大宋和大遼都是他們的宗主國,黃頭回紇還依附於西州回鶻,兩個爹加一個爹中爹(人家沒叫爺爺)。
他們又都看西北小霸王西夏不爽,一直聯合著扼制西夏,主要是爭奪兩條絲綢之路上的生意。
耽羅國接連佔領遼國和西夏後,他們也沒什麼表示,只拿著土特產朝貢過一次,樂和在王力的授意下給的回禮也是相對寒酸了些。
不但和以前的大遼和大宋給的回禮沒法比,連西夏的回禮都不如。
其實,這也只是在他們眼裡寒酸,在王力看來,這回禮很有紀念意義嘛。
王力一人給了他們一套梁山才出來的貨幣,這泥馬可是梁山借殼上市的耽羅國時期的貨幣,是註定稀有的啊,以後的升值空間很大的啊。
我踏馬給大宋的禮物都是這東西,趙佶沒說啥,你們怎麼還挑上理了?
之後他們就再也沒有了音訊,西夏即將滅亡他們還蠢蠢欲動。梁山墨跡半天后,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把西夏滅掉,又快速接手防線,他們才退去。
不說他們沒反應過來,就是駐守在這裡的党項人也沒反應過來…………
為了應對這六萬人,楊志這次決定精銳盡出,乾脆利落的的擊敗這六萬人。
他只選了三萬人,外加六個都指揮使,兩個副總管和楊志本人,剩下一個段景柱帶著十二個副都指揮使防守。
楊志感覺自己已經夠慢的了,兩千裡的防線上抽調三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