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章 《深度剖析〈古柏行〉:杜甫的詠物抒懷與歷史沉思》(第1/4 頁)
原文:
孔明廟前有老柏,柯如青銅根如石。
霜皮溜雨四十圍,黛色參天二千尺。
君臣已與時際會,樹木猶為人愛惜。
雲來氣接巫峽長,月出寒通雪山白。
憶昨路繞錦亭東,先主武侯同閟宮。
崔嵬枝幹郊原古,窈窕丹青戶牖空。
落落盤踞雖得地,冥冥孤高多烈風。
扶持自是神明力,正直原因造化功。
大廈如傾要樑棟,萬牛回首丘山重。
不露文章世已驚,未辭翦伐誰能送?
苦心豈免容螻蟻,香葉終經宿鸞鳳。
志士幽人莫怨嗟,古來材大難為用。
賞析:
一、原文釋義:
在孔明廟前矗立著一棵古老的柏樹,它的枝幹仿若青銅般剛硬,樹根猶如磐石般堅固。那歷經霜雨洗禮的樹皮潔白而光滑,樹幹粗達四十圍,青黑色的枝葉高聳入雲,似乎有兩千尺之遙。先主與武侯君臣遇合的輝煌時代已然消逝於歷史的長河,但這古老的柏樹依然被人們珍視和愛護。當雲霧飄來,它磅礴的氣勢與巫峽的雲氣相互連線;當明月升起,它散發的清寒之光與雪山的潔白相互映照。回憶起昨日路過錦亭東邊,先主和武侯的廟宇共處一處。那高大崔嵬的枝幹在郊原之上顯得古老而莊重,然而廟內精緻的彩繪門窗卻空寂無人,徒留一片荒涼。它孤獨地盤踞在那裡,雖說佔據了一方土地,卻在高遠之處承受著狂風的肆虐。能夠支撐至今,想必是依靠神明的庇佑之力,而它的正直挺拔應是自然造化的奇妙之功。當大廈將要傾倒時,急需堅實的樑棟之才,這古柏沉重如丘山,萬頭牛也難以拉動。它即便不顯露華麗的花紋彩飾,已然令人驚歎不已;它不懼被砍伐的命運,可又有誰能將它送去擔當重任?它的苦心經營難免會被螻蟻侵蝕,但其香葉終究會有鸞鳳來棲息停歇。有志之士和隱士們啊,莫要哀怨嗟嘆,自古以來,才華出眾、能力卓絕之人大多難以被充分任用。
二、詩篇背景:
此詩大概作於唐代宗大曆元年(766年),彼時杜甫流寓夔州,身世飄零,壯志未酬。他借詠古柏抒發自己懷才不遇、壯志難酬的深沉感慨,以及對當時社會昏暗、人才被棄的強烈不滿。這首詩既是對古柏命運的詠歎,更是對自身和眾多志士命運的悲憤控訴。
三、賞析分享:
1. 古柏形象的描繪:開篇“孔明廟前有老柏,柯如青銅根如石。霜皮溜雨四十圍,黛色參天二千尺”,詩人以生動且誇張的筆觸,猶如繪製一幅濃墨重彩的鉅作,勾勒出古柏的蒼勁雄偉。青銅般剛硬的枝幹和磐石般堅固的樹根,形象地展現出其堅韌不拔的品質;四十圍的粗壯和二千尺的高聳,透過極度的誇張,突顯其高大巍峨的身姿,給人以強烈的視覺衝擊和心靈震撼,瞬間奠定了古柏不凡的形象,使其彷彿一位頂天立地的巨人,屹立於天地之間。
2. 歷史與現實的交織:“君臣已與時際會,樹木猶為人愛惜”,此句巧妙地將先主與武侯的君臣風雲際會這一輝煌的歷史片段與眼前依舊被人珍視的古柏相聯絡。在歷史的滾滾洪流中,君臣的輝煌已成往昔,然而古柏卻作為那段歷史的見證者留存下來,依然被人們珍惜。這種今昔對比,既有對歷史輝煌的緬懷追思,也有對現實中人才境遇的感慨無奈。“憶昨路繞錦亭東,先主武侯同閟宮”,透過回憶往昔路過先主武侯廟宇的情景,進一步加深了歷史的厚重感,使讀者彷彿穿越時空,親眼目睹了那段波瀾壯闊的歷史篇章。
3. 環境與氛圍的烘托:“雲來氣接巫峽長,月出寒通雪山白”,詩人以雲氣和月色為背景,巧妙地烘托出古柏的雄渾氣勢和清寒氣質。雲霧繚繞中,古柏的磅礴之氣與巫峽的悠長雲氣相融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