啪啪啪打臉(第2/2 頁)
至於去要飯。”
:“一個人做點好事並不難,難的是一輩子做好事。”我想做的好事就是謹言慎行,這四個字來自《菜根譚》,謹言慎行的下一句是君子之道。也有老子說:“多言數窮,不如守中。”有道是“病從口入,禍從口出”,君子三緘其口,要敏於言而慎於行。無論是在生活中,還是工作中,人與人之間的交往,也需要注意說話的方式方法,不要說不利於團結的話,不能為了自己逞口舌之快,什麼都敢說的人,必定對所有事物,心無敬畏,這樣的話“禍”也不遠了。
但現實生活中,會幹的不如不幹的,會說的不如不說的,因為你做了,你的不足就顯出了;你說了,你的思想就暴露;你做得多了,便成了
“木秀於林,風必摧之;堆出於岸,流必湍之。”但幾千年來,優秀的人都這麼告訴我們,那就得聽。也不用擔心是否人人都謹言慎行,世界變啞巴了,因為大多數人還是活的很徹底,想幹啥幹啥,沒有這個謹慎之態。
王陽明說:“身之主宰便是心,心之所發便是意,意之本體便是知,意之所在便是物。”決定一個人是否有出息,內心是否強大,並不是能力。能力是一種後天學習的東西。真正決定一個人是否大有出息,往往是我們內在的志向。在被貶龍場驛站後,住宅環境惡劣,對於王陽明來說簡直是煎熬。但是,王陽明卻沒有被這些困難打倒,仍然不忘時常靜坐,苦苦追尋聖賢之道。想了數日之後,終於在一天夜裡,王陽明頓悟到,“聖人之道,吾性自足,向之求理於事務者誤也。”意思就是:聖人之道是什麼,就是良知,良知人人都有。判斷事情對錯是非,標準是良知,而不是外在的一些事物。
每個人的心中都有“本心”,能夠分辨善惡、美醜、忠奸,能夠判斷世間的一切事物。隨心而動,隨意而行,這就是“心即是理。”這就是著名的“龍場悟道。”“心學”也就此誕生。
這篇文章其實大多引用古人的故事和現成的話,我自己寫的著實分量較少,只是串起來,以此提醒自己謹言慎行,不能透過吐槽緩解內心的不滿,時刻警醒自己不能因為其他人拉低自己的層次。多看中華大地幾千年沉澱下來好的東西,博學之,審問之,慎思之,明辨之,篤行之是一個漢語詞彙,意思是要博學多才,就要對學問詳細地詢問,徹底搞懂,要慎重地思考,要明白地辨別,要切實地力行。出自《小戴禮記、小宋禮記》。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