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頁(第1/3 頁)
很早之前,蘇美爾和埃及人就知道了青銅、銅、金、銀等金屬,還有罕見的珍寶‐‐隕鐵。
在舊世界眾多的古城中,人們的日常生活和埃及、蘇美爾的差不多。除了街上有驢子和牛外,這種生活也一定和三四千年後美洲的瑪雅城的生活沒有太大差別。在和平時期,除了宗教的節日之外,大部分居民都忙於灌溉和耕耘。他們沒有貨幣,也不需要貨幣,只是偶爾進行物物交換的小貿易活動。只有富有的貴族和統治者偶爾會用金條、銀條以及珍奇的寶石來購物。那時,寺院支配著人們的生活。在蘇美爾,寺院呈高大的塔形,屋頂高聳,可以在塔頂觀測星象;在埃及,寺院是隻有一層、巨大無比的建築。在蘇美爾,祭司是最偉大、最顯赫的人;而在埃及,在祭司之上還有一個人,他是這一地區主神的活化身,即法老‐‐諸神之王。
那時,世界幾乎是一成不變的。人類在炎炎烈日下年復一年地辛勤勞作,生活得十分艱苦。很少有陌生人出現。祭司根據太古的律法指導人們的生活;觀察星辰,確定播種的季節;推測獻祭的兆象;以及解釋夢中的預兆。人們無憂無慮地勞動、求愛,最後安然死去。他們對自己種族的野蠻過去一無所知,也對自己的未來毫不關心。有的統治者很仁慈,比如統治埃及長達90年的裴比二世。有的則野心勃勃,強迫人民服兵役,攻城略地;或者役使人民建造巨大的建築物,如基奧普斯、基弗林和邁塞林等,他們勞民傷財,在基塞建造了那些巨大的陵墓和金字塔。最大的金字塔高達450英尺(137米),用去的石頭重達4883萬噸。這些巨石都是用船從尼羅河上運過來,然後主要靠人力搬運到那裡的。建造這些巨型建築,對埃及來說,其勞民傷財的程度遠遠大於一次大規模的戰爭帶來的傷害。
第2章 原始遊牧民族
在公元前6千年到公元前3千年間,除了美索不達米亞和尼羅河流域,很多地方的人類開始定居,發展農業,建立城邦國家。只要可以灌溉,終年都有穩定的食物供應的地區,人們就會放棄四處漂泊狩獵的艱難生活,選擇定居生活。在底格里斯河上游,亞述人建立了城市;在小亞細亞流域和地中海沿岸和島嶼上,也有許多小公社逐步走向了文明。或許與此同時,在印度和中國的富饒地帶,人類生活也得到了發展。在歐洲盛產魚類的湖泊周圍,早已有許多小公社在水上建起住宅,以捕魚打獵來彌補農業收成的不足。但是在舊世界,大部分地區還沒有形成這樣的生活方式。那裡土壤不那麼肥沃,或者樹木太茂密,或者土地太乾旱,或者氣候變化無常。因此,對於只掌握極少數工具和科學知識的人類來說,陸地還不是很好的安身立命之地。
在原始文明的環境中,定居的人需要持續不斷的供水,持久的溫暖和陽光。如果不能滿足這些基本的要求,人們就只能像一個過客一樣,做一個靠追捕野獸生活的獵人,做一個隨著季節變遷追隨牧草的牧人,而不能定居。從狩獵生活向遊牧生活的轉移是肯定是一個很緩慢的過程,可能是在追尋野牛或(在亞洲)野馬群時,學會了把牛馬趕進山谷中關起來,並為它們驅逐狼群、野犬等其他食肉的野獸,這樣,人們就產生了財產私有的思想。
當農耕者的原始文明開始以大河流域為重點發展起來時,另外一種不同的生活方式‐‐遊牧生活方式也發展起來,這是一種在冬季牧場和夏季牧場之間輪流遷徙的生活方式。總的來說,遊牧民的生活要比農耕生活更為艱苦。他們產出有限,人口也不多;他們沒有永久性的寺院,更缺乏高度組織的祭司階級;他們的工具也十分有限。但是讀者們不要就此認為,他們的生活方式一定是落後不發達的。這種自由自在的生活,在許多方面實際上比那些依賴土壤生活的農耕民的生活更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