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5部分(第3/5 頁)
劉曄身後偏右方有一塊約有七尺長,兩尺寬地大木板,這些士族們方才入門時還頗有些驚訝,今見陳群執筆在其上書下“一畝百石”四字後,這才明白原來卻是為了記錄資訊,並著為他們算帳來的。
“然後,以百畝為例,實際年產應為八千石左右,綜合兩季所得,是為一萬五千石實際產量。至於諸公所得,便以八成為例,最終為一萬二千石,而其價值以現今市價三十錢一石計算,應有三十六萬收入。以百畝為單位,諸公自己算下一年又能得多少錢財?”
劉曄雖然說得數字不少,但都是可能簡單算出,而陳群也不急不緩的在板上書寫出來,讓眾人皆可看個明白。
實際上,就算這些豪強收取糧農們九成所得,百畝一年也不可能得三十六萬錢,原因便是務農地百姓們知道自己無論多努力,還是不能為自己多留些糧食,溫飽難以保證,務農積極性自然不高,故而索性少收少繳。
這個問題劉曄不說,他們自己也心裡有數,對於劉曄最後想說的話,他們更是好奇起來了。
“徐州四戰之地,兩年間曹孟德來攻,百姓流亡,田畝受損極眾。實話與諸公明說,若不採取必要手斷,這種局面並不會少,比如此次袁術來攻……故而,今次本牧便為宣佈一事:徐州需擴軍,再招合格兵員六萬左右,如此方能足夠保全住大家利益不損!”
先和這些士族說所得,在他們疑惑盤算為何實際所得差距極大時,劉曄突然跳轉話題,借曹操和袁術先後來攻,引出必須徵兵,以此來讓其不會再遭受不必要損失。=……=劉曄這句話一說。頓時讓士族們明白過來,若他們不讓步,劉曄的徵兵效果……
原本便是百姓皆被束縛於土地之上!
有實際例子在前。他們當然不會認為劉曄是在危言聳聽。而召他們到一起來,用得也是商量的語氣,算是顧忌到他們面子和利益,所以士族們雖然依舊有些不樂意,直在竊竊私語卻也沒有直接跳出來反對。
“徵兵是必須的,但今日主題卻並非如此……”
就在這時,劉曄突然又丟擲這句讓場面立時靜止的話語。
“不是徵兵?”
士族們看著劉曄平靜如常,頗有些莫測高深的模樣,再經過兩番波折皆是心中好奇之意到達最頂點,不知道劉曄究竟打得什麼主意。
“本牧有意與諸公互利。具體如下:先重新丈量田畝,依照往年平均產量,田地所屬等等一併登記在案;其次,所有田地交由州府統一安排生產,也就是全面實行屯田制,其生產所得上繳五成;最後,依先前各位報備資料,每年由州府統一付於平均產量四成。州府從中得一成,而多數還於百姓,使其能夠休養生息。並且擇中精壯為兵,必可保持此種所得利益劃分長久延續下去!”
劉曄一氣說完後,便不再多言,只看著下面果然面色各異。紛紛交頭接耳,逐漸響起一片嘈雜聲響計程車族豪強們。
其實。只要稍稍精明之人,就會明白劉曄所說重點,不在於表面上他們士族所得從**成降為四成,而在於實際所得多少以及能否長久保證問題上!
因為農民的消極怠工,故而實際產糧數量並不高,若以此來計算他們反而可能有多收入!
“明公信義之名,中原皆知,吾等願意合作!”
出乎眾人意料之外,先贊成地竟然是趙家族長。
“正式手續。本牧亦會以文書明!”
劉曄輕輕點頭。再補充了一句。此話一出,頓時又連續有幾人起身表示同意合作。
想劉曄講信用之名。實際上由於代郡商會地存在,在這些多有利用自家優勢經商計程車族中,是早有流傳地。何況他還明確表示並非“空口無憑”,而是白紙黑字的明文約定呢?
張昭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