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部分(第3/4 頁)
施伯其人
公子糾那邊整日在館中等著魯莊公起兵的訊息,又聽說有人進言阻止了魯莊公立刻起兵,極其煩躁,心裡埋怨:自己已經出了豐厚的條件,況且又是親戚,這樣的美事為什麼還猶猶豫豫。
管仲坐在一旁,無奈地苦笑,說:“這個聰明的人應該拉出去斬了!”
魯莊公也知道公子糾心急,自己又沒有在政府內閣透過出兵的決議,就想派個人去撫慰一下,自己是不好意思去的,就選了施伯,心說:你不讓我出兵,就你去跟公子糾說吧。
管仲就這樣見到了施伯,一個年長他一些的中年男子,穿著樸素,卻無法掩蓋文雅的氣質和犀利的眼神,這讓管仲感覺到魯國也是人才濟濟的地方,政府裡有這麼有學問的人物,就好像他在齊國政府裡見到的隰朋、高奚。施伯見到公子糾身邊有兩位老師,就想試探一下是不是人才,一個人能不能成大事有很大的因素取決於身邊輔助他的人,秦始皇身邊有許多戰將,漢高祖劉邦身邊有三傑,沒有這些人,恐怕偉大的事業就很難成就。施伯先和召忽聊了幾句,問了幾句,心裡就明白:嗯,是個人才。接著,又去和管仲攀談,大驚,明白此人學問才華在他之上。《東周列國志》中這樣說管仲:“博通墳典,淹貫古今”。知識和見解讓人感覺像是能淹沒人的思維,讓人驚歎。
於是,施伯幾乎每天都過來和管仲交談,深入的瞭解之後,心裡明白眼前這個叫管仲的人是天下的奇才,就有意想把他留在魯國,推薦給魯莊公重用。
上文曾經表述過管仲自己對未來的態度:自己的生是為了齊國的社稷,當然沒有留在魯國的意思。可是施伯這個人也是比較奇怪的,在當時的身份,一個是國家重要的大臣謀士,另一個只是流亡的*,以這麼懸殊的身份沒有必要恭敬地去拜望管仲——我們不得不佩服這個人的眼光,他可謂另一個鮑叔牙,甚至比鮑叔牙還虔誠。施伯經常間接性地暗示管仲留在魯國發展,他是如此堅決而耐心地拉攏管仲,他知道奇才如同烈性的猛獸很難收服,卻沒料到管仲真的就是“身在曹營,心在漢”的關羽。
施伯一方面極力阻止魯莊公出兵幫助公子糾,只要公子糾當不了國君,管仲就回不了齊國施展抱負,久而久之,在齊國方面沒有希望,他自然就會考慮在魯國從政;另一面又極力勸導管仲,說魯國有良好的政治環境,賢能的人也比較多,國君又那麼仁孝賢能,很重視禮節。
那天,管仲就說了這麼一段故事:“周公被封到魯國,分不開身,他的兒子替他去治理魯國,三年後才回到周王那裡彙報政紀,周公問他為什麼那麼晚才來彙報?周公的兒子伯禽就說:‘我去魯國之後,改變當地人粗俗的禮節,教化他們周朝的禮數,用了三年的時間,所以,才這麼晚來。’姜太公在同時被封到齊國,五個月後就回到周王那裡彙報政事,周公問他怎麼這麼著急就回來了?他笑笑說:‘我簡化了君臣的一些禮節,按照當地人相關的方式做事。’於是,周公感嘆說:‘魯後世其北面事齊矣!其政不簡不易,民不有近,平易近民,民必歸之。’”
管仲這是在批評魯國的政治弊端,過於繁複的程式和禮節,政治環境再好也沒用。效率那麼低,出兵幫助自己的親戚都決定不下來,更何況自己百姓的事情,他在告訴施伯,不久的將來,魯國必定臣服在齊國腳下。
施伯內心一驚,更加的恐慌,雖然這僅僅是一個故事,一個流亡犯的預測,但如果真的讓這樣一個人回去治理齊國,這種預測恐怕就會慢慢地變成現實。所以,他更加堅定地要留下管仲,阻止這樣的事情發生,勸阻魯莊公:放虎歸山,後患無窮。
這裡正好給出了一個哲理:有知己,有時並非是好事,知己也可能就是對手或者敵人。txt電子書分享平臺
傳奇女人文姜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