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頁(第2/3 頁)
港口,開展東亞海上的民間貿易。這些海商貿易所經營的中國商品是多方面的,有生絲、絹織物以及絲綿、棉布、錦繡、水銀、鐵鍋、陶瓷器、藥材等物品。
恰恰在這個時候,國際環境出發生了前所未有的變化。15世紀末16世紀初,隨著地理大發現,西方航海貿易商人的勢力開始向東方擴充套件。特別是葡萄牙人的向東發展,活躍在印度洋和太平洋上,他們以滿刺加為根據地,逐漸將勢力伸張到中國的沿海。先是到廣東,繼而至福建、浙江,與中國海商發生聯絡並展開競爭。但由於西方資本主義剛剛興起,經濟實力不夠雄厚,有競爭能力的商品也不多,此時,他們還不是中國海商的對手,早期西方殖民主義者不僅未能壟斷東方市場,對中國海商構成威脅,反而在一定程度上刺激了海商的活動。於是,到了嘉靖年間,舟山的海商應勢而生,並形成一定規模,他們不再受著朝貢貿易的支配,改變了以往僅僅是被動、消極地從事經濟活動的態度,而是勇敢地衝破政府的禁令,積極地參與對外貿易活動。
3舟山群島海上貿易基地的產生
舟山群島歷來是浙東和長江流域的出海門戶,是與日本、朝鮮半島諸國通航的主要港口,海外貿易的重要商埠。相傳秦始皇派遣徐福入海求仙,就是在浙東大陸入海經過舟山抵達日本的;唐朝的舟山是日本遣唐使的中間站,著名的高僧鑒真和尚東渡日本也多次經過舟山;明朝的鄭和3次出使日本、7次下西洋,也都經過舟山。
舟山群島位於對日實行朝貢貿易的寧波港外圍,有千餘島嶼組成,島與島之間的海灣錯綜複雜,避風防浪條件良好,許多港灣航門狹窄,兩側岬角突起,形成許多縱橫交錯、四通八達的水道。岙山島、普陀山及沈家門外港域是日本貢船待港的地方。據景泰四年(1453)入貢的日本使臣允澎記述: &ldo;當他們的貢船到達普陀山,在蓮花洋停泊後,便有綵船100餘艘,繞使船前來迎接,贈給酒、水、食糧等物。進抵沈家門後,有官員乘畫舫50餘艘,吹角打鼓前來迎接。接著就有巡檢司來的官船作嚮導,經由定海進入寧波&rdo;(木宮泰彥:《日中文化交流史》)。但日本的船隻或因冒充貢船,或因貢期未至,或因超過規模,未準進入寧波港,只能在上述地方等待。碰到這種情況,一部分日本人在等待勘合中,與舟山的百姓或海上商人偷偷地私下交易了。
</br>
<style type="text/css">
banners6 { width: 300px; height: 250px; }
dia (-width:350px) { banners6 { width: 336px; height: 280px; } }
dia (-width:500px) { banners6 { width: 468px; height: 60px; } }
dia (-width:800px) { banners6 { width: 728px; height: 90px; } }
dia (-width:1280px) { banners6 { width: 970px; height: 250px; } }
</style>
<s class="adsbygoogle banners6" style="display:le-block;" data-full-width-responsive="true" data-ad-client="ca-pub-4468775695592057" data-ad-slot="8853713424"></s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