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頁(第1/3 頁)
1 《明史》[41],第5046頁。照英譯文標點‐‐譯者。
2 1510年的暴動是因太監劉瑾試圖從這些戍軍所控制的軍田得到更多的稅收而發生的。見本書第7章《正德時期》。
1 這五個堡於1539年建立並派兵駐守,但此後不久於1540年又被放棄。見富路特、房兆楹編:《明人傳記辭典》[191](紐約和倫敦,1976年),詞條《梁震》。
2 見司律思:《16世紀在南蒙古的中國人》[447],《華裔學志》,18(1959年),第1‐95頁。
1 關於這一時期明與中亞諸王國的關係的資料,見伯希和:《明代歷史的火者和寫亦虎仙》[419],《通報》,2,38(1948年),第81‐292頁。
1 這樁案件於1569年再次覆審,這時提出了新的證據,裁決被推翻。這樣做主要是要讓1527年被貶黜的官員在身後或生前恢復他們的官職、俸祿和特權。16世紀史學家們的著作對於這些新證據的重要性看法不一,有的認為徹底理清了這一事件,有的認為並不可靠,有的認為這樁案件的詳情決不可能完全瞭解。參看《明人傳記辭典》[191],第68頁。
1 1529年,因為大學士楊一清抱怨內閣制敕機構的人員不足,挑選了一些庶吉士在翰林院培訓,1532年後他們再次正式地被委以內閣職務。
四,明朝舟山海商研究
更新時間2005-8-10 12:29:00 字數:12279
明朝舟山海商研究/課題組
2002-12-23舟山史志辦
中國是一個兼具陸海的大國。海洋是中華民族生存、發展的重要環境。海洋國土達300多萬平方公里,相當於陸上國土的三分之一。在漫長的歷史歲月中,中華民族不屈不撓地向海洋進軍,發展了自己的海洋經濟、海洋社會和海洋人文模式,積澱了豐厚的文化,體現了中華文明海洋性的一面。
中華民族有光榮的海洋發展傳統,也經歷過從海洋退卻的嚴重挫折。向海洋開發,曾使中國傳統的海洋產業、海洋貿易走在世界各國的前列。後行海禁,壓抑向海洋發展的做法,使中國喪失海上競爭的優勢,處於落後、捱打的地位。
從昂首闊步走向海洋到懼海而從海洋退卻,中國歷史在明朝轉了一個大彎。處於世界歷史上&ldo;大航海時代&rdo;的明朝,海洋作為世界性商品流通和資本原始積累的主要途徑和匯集地,其社會經濟屬性不斷地被人們的海洋實踐活動所揭示。在嘉靖年間,以舟山群島為活動中心的海上貿易集團以海為田、經商異域為主要特徵的海洋社會經濟迅速興起,並由此帶來海洋觀唸的深刻變化。但頑固的封建統治者實施更嚴厲的&ldo;海禁&rdo;政策,採取政治、軍事、經濟各種手段,扼殺海商集團,並壓抑了整個海洋經濟發展的勢頭,扭曲了海洋觀念。在&ldo;重陸輕海&rdo;、&ldo;重農抑商&rdo;的傳統思維得到強化的同時,卻弱化了中國人面向海洋、走向海洋、開發海洋的能力。
一、明朝前期的私人海外貿易與舟山海商的興起
1海禁政策的實施與失敗
&ldo;寸板不許下海&rdo;(《明史》卷205,《朱紈傳》),是明朝建立伊始就制定的遏制中國人對外交往的海禁政策。
洪武三年(1370),明政府&ldo;罷太倉黃渡市舶司&rdo;(《明太祖實錄》卷49)。洪武七年(1374),明政府下令撤銷自唐朝以來就存在的,負責海外貿易的福建泉州、浙江明州、廣東廣州三市舶司,中國對外貿易遂告斷絕。洪武十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