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6頁(第1/2 頁)
在這場戰爭中,&ldo;海鷗&rdo;式和&ldo;鷂&rdo;式戰鬥出動量大約分別是90架次和126架次,共有5架&ldo;鷂&rdo;式和&ldo;海鷂&rdo;式被地面防空火力擊落。5月4日,1架&ldo;海鷂&rdo;在古斯格林上空被高炮擊落,另1架於6月2日在斯坦利港上空被&ldo;羅蘭&rdo;式飛彈摧毀,在損失的&ldo;鷂&rdo;式飛機中,1架是5月21日被阿根廷的&ldo;吹管&rdo;式飛彈或高炮擊落的,另2架是分別在5月27日和30日被高炮擊落的,這樣,在進攻作戰中,&ldo;鷂&rdo;和&ldo;海鷂&rdo;式的總損失率為23(出動216架次,損失5架)。
英軍直升機也參加了攻擊作戰。皇家海軍的&ldo;大山貓&rdo;式直升機第一次在實戰中發射了半主動雷達制導的&ldo;海鷗&rdo;式飛彈,擊沉了兩艘阿根廷巡邏艇,重創一艘。&ldo;黃蜂&rdo;式和&ldo;威賽克斯&rdo;式直升機與阿根廷&ldo;聖菲號&rdo;潛艇交戰。並使用深水炸彈和as-12飛彈將其擊沉。在交戰中,也有不少英軍直升機被擊落。其中,有3架&ldo;小羚羊&rdo;式被地面火力擊落,一架&ldo;偵察兵&rdo;式被&ldo;普卡拉&rdo;式飛機擊落。
這場戰爭使得英阿雙方的武裝部隊在一場誰都不願進行的戰爭中打了起來。這場戰爭是值得研究的,因為它是許多武器系統第一次在實戰中接受檢驗,因而它也顯示了空中戰爭的發展趨勢。
第十章 結論
縱觀空中戰爭的歷史,可以看出,它一直是一種複雜的活動。第一次世界大戰時,飛行員駕駛的是利用脆弱的金屬、木頭和帆布製成的雙翼機,時速可達100英里以上,飛行員必須巧妙地機動到敵機尾後,用機槍向它射擊。
儘管飛機代表了一種先進技術,但飛行員卻幾乎沒有什麼裝置幫助他執行任務,他們要用肉眼去搜尋攻擊的目標,並在近距離內用固定瞄準具向它開火。既要防備敵人戰鬥機和地面防空炮火,又要擔心在戰場上空迷航或機械和機體發生故障。轟炸在多數情況下就是簡單地從飛機側方投下炸彈。
第二次世界大戰開始時,出現了速度更快、效能更可靠的單翼機,但戰鬥機飛行員的任務仍然與第一次世界大戰時他們前輩們的任務相似,即飛往戰區,搜尋敵機,並用機槍或航炮在近距離內將其擊落。攻擊機有了機內彈艙、簡單的投彈裝置和更有效的武器。隨著戰爭的發展,出現了地面控制截擊所需的雷達、切實可行的夜間作戰、射擊更為準確的晝夜間高射炮以及盲目轟炸。飛行員作戰時可以利用新型瞄準具和雷達系統,甚至還可使用電子對抗裝置。同樣,要想擺脫裝備了類似裝置的敵機,也變得更為困難了。
韓戰中出現了速度更快的後掠翼噴氣戰鬥機,這便迫使人們必須研究新的戰術和活動方式。儘管噴氣機對噴氣機的空戰引起廣泛關注,但大部分轟炸和掃射地面目標的任務還是由螺旋槳推進的戰鬥轟炸機執行。
在50年代和60年代裡,許多國家研製的新裝置和新武器在很大程度上改變了飛行員的作戰方式。電子學、空氣動力學和推進技術等日臻完善,以致人們可把飛彈作為進攻和防禦性空中作戰的新型武器來使用。空空飛彈於1958年首次用於空戰,當時國民黨空軍的f-86&ldo;佩刀&rdo;式飛機的飛行員使用了空空飛彈與中國的米格飛機交戰,使用的空空飛彈(紅外製導的ai-9b&ldo;響尾蛇&rdo;式飛彈)的射程超過了飛機上裝的機槍和航炮的3,000英尺的射程。
雷達系統和雷達制導的飛彈(如ai-7&ldo;麻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