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8頁(第1/2 頁)
大秦二世三年二月一日。
李原在雒陽稍加整頓之後,即馬不停蹄的開始了長徵鹹陽的軍事行動,出於保密和突然性的原因,李原軍幾乎沒有作什麼有力的動員,只是一聲令下,全軍收拾行裝,奔赴未知的新的戰場。
李原軍六千精兵沿大河直赴函谷關,六千將卒之中,包括了一千的騎兵,二千的弩兵,還有三千全副武裝的步卒,雒陽方面,楊熊和司馬印繼續作為留守將領,和胡壯、何平、張負等人一起,承擔起李原軍一大堆需要解決但卻又暫時無法解決的雜務性工作。
雒陽,新興的小城只能作為起步的源點,還無法承擔起養育一支強力戰兵的重任,如果西征行動一切順利的話,司馬印他們也將跟隨在李原軍之後,遷移前往秦國最為豐饒的故土,那個讓老秦人嚮往的渭水平原。
函谷關。
車不方軌,馬不並轡。
西據高原,東臨絕澗,南接秦嶺,北塞黃河,&ldo;因在谷中,深險如函而得名。&rdo;關隘地處深險谷地,窄處只能容一輛馬車通行,在春秋戰國的歷史上,秦國憑著這一道險關,多次抵擋住了關東各國聯軍的猛攻,函谷關對秦國的重要性可想而知。
秦統一六國之後,函谷關的地位有所下降,在擁有天下的始皇帝看來,這秦國三十六郡,皆要有直道貫通,方便快捷成為了和平時期當權者的主要選擇,函谷關的險峻顯然與這一原則不相符合。
始皇崩後,二世皇帝連鹹陽這一攤都顧不過來,自然不會加強函谷關的守禦,等到陳勝的先鋒周文打進函谷、兵近鹹陽之際,胡亥、趙高方始急匆匆的令章邯率十幾萬邢徒戴罪立功,好不容易擊敗了周文部隊。
這一次驚嚇之後,丞相趙高對函谷關的重要性終於有了認識,守衛函谷關的秦軍得到加強,二千名從鹹陽調來的精銳軍隊替代了戰力不強的郡兵,與此同時,函谷關令也由趙高直接任命,除了丞相府的命令外,其它命令皆可不從。
第六十六章 清君側
可憐函谷關前骨,猶是春閨夢裡人。
函谷關。
融化的冬雪匯成溪流,注入谷底茂茂蒼蒼的植物根系,在一株株生長旺盛的藤草深處,是一具具被腐化為白骨的骷髏,在無聲的嗚咽過往的那一段悲壯歷史。
關東六國攻秦,前後不下十餘次,每一次都在函谷關前被擋住了去路,關前隘道深處,一堆堆破損的車乘已經被荒草所掩沒,冬日的茅草被凜冽的西北風吹得倒伏下身子,隨後露出一段段已經風化了計程車兵白骨。
在沉寂了十餘年之後,函谷關因為李原的西征計劃,再度成為決定秦國命運的重要節點。
將軍百戰死,壯士十年歸。
函谷關是秦國將領成名的地方,是關東群豪折戟的所在。守衛函谷關的秦軍老將閻義年近六旬,三度被啟用為函谷關令,本來按照他的高齡,原應該在家中休養天年了,但在周文軍攻破函谷之後,漸漸感受到來自關東威脅的趙高又一次啟用閻義,目的主要是兩個方面,一是防備關東各路諸侯入關,二是防範三川郡的李由部隊。
閻氏在山西安邑一帶屬於大姓,追溯閻義的祖上,可以上源到周文王的哥哥太伯,相傳武王即位之後,太伯的曾孫仲奕被封於閻鄉,自此仲奕的子孫均以閻為姓。第一次被任命為函谷關令的時候,還在始皇二十三年,閻義四十歲,正是壯年之際,他也曾經欣喜憧憬,希望自己能象秦國歷史上的名將白起、王翦一樣,在戰場上成就無上的軍功,在殺戳與榮耀的光環下,接受萬千將士的跪拜。
可惜,隨著秦國統一大業的完成,函谷關久無戰事,老驥伏櫪,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壯心不已。當身體上的疼痛和精力上的不濟雙重襲來時,閻義感覺到自己在一年又一年的蹉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