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頁(第1/2 頁)
李維這才介紹起來自己是有家室的,也不是專職作家,再掏出一堆碎錢,在大嬸兒的震驚中交給她,讓她給家裡聾啞的孩子補補身體,早點上學,就走出去……
趕下一家,繼續——三俗!
最後,就是把學生地址走完後的匯合了。
摸地形,套路話,最後給錢,點名讓孩子回來上學,這已經是夫妻兩個搞「三俗工作」的正常模式。
夫妻是經過認真研討過才來的。
男大哥就江雨霽上,大嬸兒就李維上,多數的時候,還是女性多,男性大概都還在忙碌賺錢…
結合下來,基本上每個地方,都是一個規律——
先搞發展搞經濟建設,才能夠搞定教育。
這不單單是對殘障兒童,對每一個接受教育的家庭都是無可厚非的事兒。
至於作家說法,真是江雨霽和李維本人的額外工作,不算撒謊。
而這份工作的目的無他——
拿稿費,補貼教育!
最終,在小時候熟悉得路口頭,夫妻一碰頭,嗯,照舊——
這村裡人,也吃三俗不累。
再接著,互相簡單對照情況,又是老樣子。
各家對於殘障兒童未來發展的認定標準——
「一得能幹活,二地能賺錢,三得能分擔家庭負擔…」
說體面點,叫能補貼家用,給家裡做事兒,別拖累家裡。
再高貴情商高點:「哎呀,我們家娃兒那是從小能幫家裡減輕負擔,孩子懂事兒。」
然而,不管是李維本人還是見過了更多學子案例的江雨霽本人,他們本身就對「懂事」的聾啞殘障,具有更高的身心統一性及感同身受性。
任教以來的種種經驗也讓他們具有一定的敏感與靈活性,什麼一二三的,都是紙老虎。
孩子在最該受教育的年紀,不該吃所謂懂事兒的苦!
天色漸晚,對完「家訪答案」,夫妻雙方心裡也都明白,這裡跟別的地方沒有區別,區別不同就在於這曾經是兩個人幼年期的老家,路段雖然重建,但還是熟門熟路!
離開很久了,大多數人並不記得他們。因為他們早就搬到城鎮生活,這還是兩個人小時候的村莊了。
所以,整體對他們來說沒那麼大的心理陰影…
江雨霽目前的打算是先回宿舍樓,然後,對各個家庭,進行個頂個的輪流分析,這麼安排的時候其實她已經分析上了,誰家誰傢什麼情況幾口人,少一個也無所謂;誰家誰家重男輕女嚴重以後要多走動,給家裡科普女性的優點灌輸新思想;誰家缺人,勞動力必不可少,需要出錢又出力,最好還能幫著幹農活,要重點關注!
當然還要著重,看看每個學生到底什麼樣。
說來離譜,今天幾乎沒遇到一個學生,大概真就是校長說的那樣,全部都在幹農活了……嘰裡咕嚕的一大堆,說個不停的她,完全沒注意到李維眼中的寵溺和光芒。
很小的時候他就是這樣被江老師帶大,言傳身教,因果不虛。
如今他走著同樣的道路,也算是肩負起了教師真正的責任,從此也是引路人和燃燒自己照亮別人的蠟燭。
「好了,咱們兩隻電燈泡也該充電了。」
蠟燭不好聽,帶著一點點悲催,像是過去舊時代的眼淚,路過一片餛飩鋪子的時候,李維拉了喋喋不休的江雨霽進去吃飯。
巧不巧,兩個人剛走進去,迎面就遇到了校長。
「喔唷,這不是新來的教師嘛!」
「下了班就去哪兒溜達啦!」
校長扯的嗓門比破鑼還大,又剛好是吃飯地點,一屋子的人行注目禮時,李維下意識把江雨霽護在身後,在校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