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燕魏爭霸—戰神的謝幕演出(第1/3 頁)
第二章 燕魏爭霸—戰神的謝幕演出
北魏由鮮卑族拓跋部建立。
鮮卑族拓跋部,原來居住於今黑龍江、嫩江流域大興安嶺附近,過著遊牧生活。
漢朝時,北匈奴被擊敗西遷後,漠北地區形成真空。拓跋部選擇填空,西遷進入漠北地區,與少部分未遷走的匈奴人形成部落聯盟,並以婚姻為紐帶,加強兩族的關係。
後拓跋部南下游牧於雲中今內蒙古托克托一帶,再遷居到盛樂今內蒙古和林格爾。
338年,鮮卑拓跋部首領拓跋什翼犍建國,國號代,建都於盛樂。
376年,前秦王苻堅攻代,曾是鮮卑聯盟的匈奴鐵弗部南匈奴與鮮卑的混血酋長劉衛辰,與苻堅合作,共攻什翼犍。
滅代後,苻堅命劉衛辰和另一鐵弗族酋長劉庫仁兩部以河為界,分別佔有拓跋氏的故地,劉衛辰部居西,劉庫仁部居東。
淝水之戰後,前秦土崩瓦解。386年,什翼犍的孫子拓跋珪恢復代政權,後改國號為魏,史稱北魏。
北魏,中國歷史上影響力最大的封建王朝之一,一成立,就為後世中國的版圖劃定了基本藍圖。
什麼意思?且看拓跋珪艱難曲折的復國之路。
拓跋珪要想復國,首要的問題是,要與佔有鮮卑故地其實原來是匈奴故地的匈奴鐵弗部酋長劉庫仁和劉衛辰爭奪領導權。
劉庫仁接受了拓跋珪的領導,劉衛辰則與拓跋珪展開爭鬥。391年,劉衛辰起兵偷襲拓跋珪,被反殺,其子率殘部南逃,依附取代前秦的羌族人建立的後秦。後秦當時的國主是姚興,姚萇的長子。
劉衛辰在中國歷史上不過一小人物,但他被拓跋珪打的南逃的兒子,在歷史上卻大名鼎鼎劉勃勃。劉勃勃這個名字本身,並不顯於世。但他後來的名字,聞之則如雷貫耳。
公元407年,劉勃勃反叛後秦,起兵自立,稱大單于,大夏天王,年號龍升,並改姓赫連氏,劉勃勃成了赫連勃勃。
赫連勃勃,就是大夏國主。他在朔方水北、黑水之南營建都城,大體位置在今陝西靖邊縣北白城子,此城名曰統萬城。
大夏國統治區域大致在銀州今陝西榆林以北,夏州今陝西橫山以東地區,在今內蒙古鄂爾多斯東南方位。
唐朝安史之亂後,大將郭子儀為便於管理居住在慶州今甘肅慶陽的羌族的一分支党項人,把他們遷到赫連勃勃的大夏故地,這支党項人的首領叫拓跋朝光。唐僖宗時,拓跋朝光的後代拓跋思恭,被朝廷封為夏州節度使,因平黃巢起義有功,被賜姓李,封夏國公。拓跋思恭就成了李思恭。宋朝時,李思恭的後代有個叫李繼遷的叛宋,建立了事實上獨立的政權,名西夏。李繼遷有個孫子叫李元昊,成為國主後西夏正式獨立。西夏雖彈丸小國,但與大宋長年的戰爭卻幾乎耗盡了大宋的國力。
到明朝時,李元昊有個後代在銀川機關招待所當驛卒,下崗未分流後,一怒之下召集農民工兄弟造反,打進北京城滅亡大明朝,逼的明崇禎帝自掛景山歪脖樹。
此人想必大家都知道了,對,就是李自成。看明白了吧?明末農民起義軍的首領、大名鼎鼎的闖王李自成,其實並非真正的漢族人士。
再回過頭來看拓跋珪的復國過程。
拓跋珪趕走匈奴人後,其北面是文化上更為落後的高車族和柔然族,在南面的則是鮮卑慕容垂所建立的後燕。
一個一個來,先解決高車族。高車族是漠北一部分遊牧部落的泛稱,因該族人大都擁有輪子高大的車而得名。西晉以後,北朝人稱其為高車,南朝人稱其為丁零,塞外各民族則稱之為敕勒。因此,學術界一般都認為,丁零、高車、敕勒是今日維吾爾族的先祖(西遷入新疆。當然,也有很多人認為維吾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