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人生》續集】《根植黃土地》——前言(第1/2 頁)
前 言 路遙(王衛國)同志於一九九二年十一月十七日走完了他四十二年苦難、曲折、輝煌的人生。有人曾經這樣的給他塑像,“文冶今古,琴心劍膽天涯路;筆走龍蛇,寒士孤燈夜色遙”,以概括他“像牛一樣勞動,像土地一樣奉獻”的革命精神。路遙同志以他那犀利的筆鋒洞察社會,其凝聚著他人格精神的文學作品在深入觸及人們的靈魂陶冶人們情操的同時,必將繼續地影響著一代又一代的讀者。 作為黃土地的兒子,路遙同志以他那高標超越的寫作姿態,以真誠熾熱的激情,凝重而充滿力量的文字,及樂觀向上美好的道德情感,積極進取的人生態度,嘔心打造的小說《人生》於一九八二年在大型文學刊物《收穫》第三期上發表後,便不同凡響,轟動了文壇。 路遙寫的《人生》以作家的人格精神來充分詮釋文學的價值——關心和提高人的價值和尊嚴。具體講就是他以哲學家的睿智,思想家的洞察力,生物學家的敏銳眼光在觀察在思考在探討著世間的社會動態,並在此基礎上揮舞著文學家遣詞造句的妙筆,品味時代,把握時代,立於高階,剖析社會,思考人生,他的作品反映了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新時期黃土地上人們的社會生活,風土人情,思想觀念,道德情操。作品很接地氣,真實親切,其穿透力和撞擊力也特別強,極容易讓讀者產生強烈的思想共鳴,激發感染了一批又一批的讀者,從而引發出人們對社會對人生的思考,喚起了年輕人的生活熱情,同時也培養了他們的生活理想和良好的道德精神,激勵了無數年輕人走向社會,審視自己,透過自己的努力拼搏去改變命運,追求理想;並在此基礎上去進一步認識和把握社會時代,引導著一代代年輕人正確地認識社會,認識自己,處理好理想和現實的關係。同時,作者又讓作品能承擔起彰顯引領社會思潮的責任,使得作品的主題思想不斷地在凝聚昇華而透析著人們的靈魂。 小說《人生》發表後,電影《人生》及連環畫《人生》接踵而來,這些也都在不同的層面,不斷地擴大宣傳,影響著讀者。 自從看了《人生》以後,我自己好像亦置身於作品所營造的氛圍之中,特別是看完電影后,還不時地透過《大眾電影》《電影畫報》《銀幕內外》《上影畫報》《銀幕與觀眾》等影視資料瞭解演員後來的演藝生涯,藉以延續《人生》,來填充自己的精神世界。 後來,聽說陝西省咸陽市渭城區底張鄉陳家村的於運河同志在對電影《人生》反覆觀看後,心潮起伏,久久不能平靜,回顧自己艱辛的創業經歷,他很同情高加林,並對他的命運歸宿深感不公,於是他突發奇想要為《人生》電影拍個續集,由於種種原因,電影沒有拍成。但他硬是以關中漢子執著豪邁的氣魄,不服輸的精神,根據自己的創業經歷,個人集資八十多萬元,受盡千般磨難拍成了電影《鄉下人》,開創了我國農民拍攝電影的先河。當時,還做了廣告宣傳,電影已經拍成,可遺憾的是自己沒能夠完整地看過這部電影。 三十年來,我總覺得作品中的人物好像時刻伴隨在自己的身邊,我自己也好像和他們在一起生活了三十年,就像在一個生產大隊,一個單位,或是一個家庭那樣,他們的身影不時地在自己眼前搖來晃去,虛幻的影像不時地在和自己進行著心靈深處的撞擊,呼喚著自己,使自己用文字把這種心靈感受記錄下來。 路遙同志離開我們已經二十多年了,然而,我認為對路遙同志的最好紀念就是讓人們永遠地記住他。為此我這才試著把三十年來的想法變為行動。自己已是奔六的人了,竊以為有必要把《人生》延續,因為作者路遙同志在小說《人生》第二十三章已明確暗示(並非結局),想到這裡,便心潮湧動,情不自禁地揮動著筆桿來延續《人生》,藉此以平慰自己遊離的精神。 路遙同志是一個文學巨人,站在他的跟前,自己顯得是多麼的渺小,然而內心洶湧澎湃的激情也只有用文字來表達,動筆續寫《人生》權當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