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部分(第1/5 頁)
采烈,因為他手裡掐著一大把“綠色的紙幣”,好像叫什麼外匯。
在市場這邊,老華人際關係卻越來越不好過了,不僅賣蘋果的逼他升值,現在熱鬧了,賣香蕉的、賣桔子的都來找老華的麻煩,大家都逼他升值。
老華這個鬱悶吶,我賣蘋果的,咋賣,賣啥價,關你們屁事啊?可是……老華還有一個不知道的事情呢,等他明天去市場,他就會知道的,那些消費者由於“過度消費”只吃他的蘋果,導致營養單一片面而“不良”,正糾集在一起打算明天來揍老華呢!
老華錯在哪了呢?老華製造了“通貨緊縮”。
既然這樣,人民幣升值是應該無法迴避的問題,長痛就不如短痛了。
至於我們的出口創匯,它賺取了大量的“順差美元”,這“順差美元”又以國家外匯儲備的名義重新流回了西方金融市場,主要是購買了各種形式的美債,其數量有萬億美元之巨。換句話說,它去支援了西方國家的經濟建設,並沒有轉為國內的資本或者是購買到國內迫切所需要的技術。這種把錢由“窮人”流向“富人”的做法,在“富人”那裡只能催生“泡沫”;這“窮人”費力不討好啊。
但我們卻為出口貿易而支付了鉅額補貼,中國似乎“費力不討好”,顯然這也不是出於經濟動機啊!天天“賠了夫人又折兵”的背後必有隱情,這樣的貿易遲早會引起經濟衝突的,歷史上曾有過一頁!
這樣,圍繞著貿易就必然會產生中國與美歐的鬥爭。這個戰場就是人民幣匯率戰場。西方國家壓迫中國的人民幣升值就會成為一個必然的手段。
事實上,人民幣升值主要是“心理障礙”,經濟障礙事實上不存在。現在只差政治障礙了——看來,人民幣“技術上”升值不成問題!
1。2 熱錢的陰影(1)
中國有大量熱錢嗎?
這熱錢本意是指外國投資者的快錢,它們能快速進出或暫時潛伏,目的是獲取預期的高利潤。由於它們規模大而又來去匆匆,所以被稱作熱錢。
可是,回到中國的具體國情,這外國人的的熱錢是怎麼進入中國的呢?能進來嗎?
改革開放初期,外商投資往往是以機器裝置等硬體方式進入。
比如:某港商在沿海某縣投資辦廠。首先到日本買了一批舊縫紉機,200臺,每臺50美元。然後,做點手腳,“把它們打扮成”新裝置,搖身一變每臺300美元。我們的海關某些人員配合一下,自然就來了6萬美元的“外商投資”。
國內再尋個“托兒”,於是這種“中外合資”的“服裝廠”誕生了!這6萬美元顯然不是熱錢。
接下來這“硬體投資”玩不轉了,大家都懂了。於是開始玩“軟體投資”了。
又比如:某臺商在沿海某市投資辦廠。一套“雞”的一條龍屠宰兼處理流水線裝置,100萬美元,貨真價實沒問題。但產品必須帖“某某”牌商標,這商標價值150萬美元(其實一文不值,需國內有關人員配合就值錢了)。於是,某某雞肉加工廠誕生了。外商投資了250萬美元!不過,這所謂的250萬美元還不是熱錢啊!
再接下來,國內的“聰明人”出現了。“聰明人”發現了外資辦企業所享受的“超國民待遇”。於是,拿1000萬元人民幣換了100萬美元,這錢透過香港去了維爾京群島,然後又回到了香港,接著又進了沿海某開發區投資辦廠。這100萬美元投資有點像熱錢了,但仍不是熱錢。
繼續,這“假外資”100萬美元,在國內流竄了多年,深感“掙錢”不易啊。終於感覺這房地產行業,可能“一夜暴富”。於是那100萬美元就一頭扎進了房地產業。這100萬美元已經更“熱”了,但它沒打算“流出國”啊,它還不是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