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4頁(第1/2 頁)
一時間說了一大堆的話,讓周寶兒一愣一愣的。
最後,裴軒黎說:&ldo;從人之初,性本善到幼不學,老何為這一小段講的是學習的重要性,你好好的領悟一下,過段時間我會再來給你講解。&rdo;
周寶兒點了點頭,拿起書籍就看了起來。回憶著夫子的話,對照著三字經上面的內容,逐漸的理解每個字的意思。
[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的意思是人類我們人類出生之初,稟性本身都是善良的。天性也都相差不多,只是後天所處的環境不同和所受教育不同,彼此的習性才形成了巨大的差別。
等等等等,這件事情真的是這樣的嗎?我怎麼覺得人類出生的時候,性情本來是邪惡的呢?就比如說我自己,能夠毫不猶豫的吃魚吃肉,用以維持自己的生命。]
接著往下面看,周寶兒心中產生了更多的不解。
[苟不教,性乃遷,教之道,貴以專。這句話的意思是如果從小不好好教育,善良的本性就會變壞。為了使人不變壞,最重要的方法就是要專心一致地去教育孩子。
可是,我聽說好多讀書人都非常壞的,比如說拋妻棄子,貪財好色,完全是邪惡的代名詞。所以可以證明,讀書根本就對維持善良的本性沒用啊!而且,這個世界上沒有讀書的人,同樣有不少都是善良的人哎!]
[昔孟母,擇鄰處。子不學,斷機杼。竇燕山,有義方。教五子,名俱揚。
前面的意思是,戰國時,孟子的母親,曾三次搬家,是為了使孟子有個好的學習環境。小孩子不肯好好學習,孟母就折斷了織布的機杼來教育孟子。
後面一段的意思是,五代時,燕山人竇禹鈞教育兒子很有方法,他教育的五個兒子都很有成就,同時科舉成名。
嗯,這兩句和歷史故事有關,不知道具體的故事的話,或許就聽不懂這兩句話的意思。改天我要去圖書館看看書,瞭解一下這兩段歷史。]
暗自點了點頭,周寶兒繼續往下看。
[養不教,父之過。教不嚴,師之惰。
這句話的意思是僅僅是供養兒女吃穿,而不好好教育,是父母的過錯。只是教育,但不嚴格要求就是做老師的懶惰了。
這一段倒是很有道理的樣子,不過好像沒有多少人知道。就拿我們的村子來說,好多人都只能供養兒女吃穿,而不能夠讓他們讀書學習。聽說好幾年前連吃穿都供養不起,只能委屈家人吃糠咽菜的。]
想到這裡,周寶兒心中有些不自在,接著看最後一句夫子講解的話。
[子不學,非所宜。幼不學,老何為。
這句話的意思是小孩子不肯好好學習,是很不應該的。一個人倘若小時候不好好學習,到老的時候既不懂做人的道理,又無知識,那麼到老的時候都很難有所作為的。
嗯,我覺得這句話也挺有道理的,小孩子就該好好讀書,努力的吸收各種知識。奶奶說過的,只要能夠懂得更多的東西,未來才會更加的輕鬆。]
雖然心中還有很多不解,周寶兒仍然將這些話的意思記在了腦海中。
等到將所有的知識點都搞明白之後,她就發現裴軒黎仍然還在教導他人,到現在還未結束。
現在這個時候,教室裡已經沒有剛開始那麼安靜,四處都傳來讀書的聲音。
周寶兒前後左右看了看,拍了拍前面的人的肩膀。
&ldo;康姐姐,你已經將夫子教的記下來了嗎?&rdo;
前面的人轉過頭來,輕輕的點了點頭,又問道。
&ldo;你呢?你記下來了嗎?&rdo;
周寶兒微微一笑,自信滿滿的說道。
&ldo;已經記下來了,還記得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