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1部分(第2/4 頁)
多天假。所有的公文就都堆到盧懷慎面前來了。盧懷慎看來看去,哪個也不敢批。沒辦法,盧懷慎只好來找李隆基了。
盧懷慎向李隆基稟報:“陛下,微臣辦不成事,您把微臣撤職了吧。”
李隆基一聽就笑了:“我任用姚崇是辦事的,任用你是因為你清廉端正,可以給天下官員樹立榜樣,本就沒指望你辦事。你放心回去吧,等姚崇回來處理。”
姚崇回來以後,不到一個時辰,全部都批完了。盧懷慎佩服得五體投地。正因為如此,一般姚崇說什麼,盧懷慎就隨聲附和。所以當時號稱“伴食宰相”,就是陪著姚崇吃飯的。
現在,聽說姚崇要捕殺蝗蟲。盧懷慎覺得不妥。於是,他斗膽提出反對意見了。
“這蝗蟲也是生靈,殺生就要傷和氣,傷和氣可是要招禍的!”
盧懷慎是受佛教的影響,才說出了這番話。
盧懷慎的說法,讓許多大臣附和。
不僅是盧懷慎等朝廷大臣不同意捕殺蝗蟲,就邊許多地方官也紛紛遞了奏摺反對。反對呼聲最大的。就是蝗災最嚴重的汴州刺史倪若水。
倪若水在奏摺中寫道:蝗蟲是天災,不是人力所能解決的。所謂天災就是上天的警告,應該讓皇帝修德才是。如果皇帝不從自己的角度解決問題,而是一味捕殺蝗蟲,那就是緣木求魚!當年十六國時期,後漢皇帝劉聰也捕過蝗蟲。最後越捕越多,連國家都亡了!這是前車之鑑啊!
倪若水運用“天人感應”理論,是勸諫皇帝的一種經典方式。天人感應是為政者在面對災害時無力的一種自責心態作祟。從漢代起,便有天人感應之說,因對蝗蟲那殺之不盡的數量感到恐慌。對防治蝗蟲的無力,便認為蝗災是上天的譴責和警告,從皇帝、丞相到州縣官,都反省自己失道失德之處,祈禱神蟲嘴下留情。有見識的君王會下罪己詔,開倉放糧救災,組織人手滅蝗,而常識水平不有夠的皇帝甚至會寄希望於神力。
於是,朝廷內出現了兩種聲音。有的認為“只需上下齊心協力,必能治住蝗蟲,即便有除治不以的當地,也比養患成災強。” ;但不少人以為:‘蝗是天災,豈可制以人力‘,是除治還是不除治,兩邊爭鬥的十分激烈。
李隆基無奈之下,只好暫時退朝,次日再議。
如此議了三次,依然沒有定論,眼見著時間在無意義的爭論中流失,姚崇心急如焚。
姚崇突然想到了李陶,這天一大早,他沒有去議事廳,而是來到了藍田王府。當他急匆匆來到藍田王府的時候,卻被裴嶽卻告知:小主人外出了。
姚崇一臉失望,正要轉身離去,裴嶽卻叫住了他:“姚閣老,小主人讓我轉告您,李林甫只要一到任,他便可以幫你解決這天大的麻煩。”
姚崇二話沒說,轉身便到了吏部。
下午時分,李林甫的國子司業的任命書,便被姚崇親自送到了姜絞府上。姚崇明確要求,李林甫明早便去國子監赴任。
當日被任命,第二日便赴任,李林甫開創了大唐有史以來最快的紀錄。
由當朝首輔親自送達任命書,姚崇也開創了大唐開朝以來唯一的特例。
……
姚崇終於見到了李陶。
“藍田王,莫非你早就知道汴州發生蝗災一事?”姚崇氣急敗壞道。
李陶點點頭:“沒錯,我比你早知道了兩日。”
“既然知道了,為何不早些告訴我?”姚崇忿忿然道。
“就算我告訴你了,你有辦法嗎?”李陶不以為然道。
姚崇想想自己這幾日遇到的阻力,苦笑著搖了搖頭。
“再說了,我要提前告訴你了,你還會為我辦李林甫一事嗎?”
“你簡直太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