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頁(第1/2 頁)
實際上1931年奧田不大可能出現在瀋陽。首先,九一八的主要策劃者是關東軍,屬於陸軍,奧田則屬於日本海軍,二者之間存在不小的矛盾,雙方不大可能在瀋陽有這樣密切的合作;其次,九一八事變時,奧田正在日本軍令部任職,正準備以&ldo;天皇侍從武官&rdo;的身份參加12月份在日內瓦召開的國際聯盟世界裁軍會議。當時,正值倫敦裁軍條約簽署一週年之際,這個條約規定了美國、英國、日本的戰艦噸位比例,僅僅是一個暫時性的限制條款,列強對此並不滿意。因此,剛剛簽約,對這個條約的修改討論就展開了。從1931年到1933年,各國為此在日內瓦進行了長達三年的拉鋸談判。奧田就是日本代表團的代表之一,三年裡參加了無數次談判,職位也從隨員一直提升到全權領隊。
這個馬拉松談判,終因日本貪心太甚而最終破產。1934年,奧田喜久司回國,繼續鼓吹戰略轟炸理論。1935年,他升任海軍大佐、神威號水上飛機母艦艦長,此後又升任聯合艦隊航空本部總務課長。
奧田在日內瓦會議的紀念品。這張阿爾卑斯山的明信片上,是當時日本代表團四巨頭的簽名,分別是海軍代表永野修身大將、陸軍代表松井石根大將、駐英國和法國的兩名大使。右側可見奧田的題字和說明。
武漢戰役中的日軍神威號水上飛機母艦,排水量17,000噸,曾活躍於對華侵略的戰場,1945年被中美聯合空軍重傷坐沉於香港。
抗日戰爭爆發時,日本海軍以鹿屋、木更津兩個航空戰隊編成第1聯合戰隊,負責戰略轟炸,以12、13兩個航空戰隊編成第2聯合戰隊,負責制空戰鬥。隨著武漢戰役的結束,日軍海軍航空兵承擔的轟炸任務比例明顯增加,因此將大量轟炸機配屬給第12、13航空隊,以改變其任務性質。1938年12月,奧田喜久司調任海軍第13航空隊司令。以這樣一位轟炸機專家領銜,意味著第13航空戰隊的任務向轟炸過渡,也帶有一點讓長期脫離一線戰場的奧田鍍金以便提升的意味。
奧田喜久司果然不愧&ldo;轟炸之王&rdo;的大名,他上任後狠抓日軍遠端轟炸訓練,從1939年5月開始,日軍13航空戰隊多次組織了對重慶的大規模轟炸
1939年11月4日,日軍第13航空隊、鹿屋舫空隊、木更津航空隊全軍出擊,從武漢王家墩機場起飛,轟炸中國抗戰的重要後方基地‐‐成都。其兵力包括第13航空戰隊的36架96g3轟炸機、鹿屋航空隊的18架轟炸機和木更津航空隊的18架轟炸機。這是一次日軍罕見的大規模轟炸行動。
負責指揮這次戰鬥的日軍指揮官,便是第13航空隊司令官、海軍航空兵大佐奧田喜久司。
由來鍍金的奧田指揮這次大規模的轟炸,有一點奇怪。因為鹿屋和木更津航空隊都屬於第1聯合戰隊,與他指揮的第13航空戰隊屬於平行關係,互不統屬。不過如果知道日軍組織這次轟炸的原因,也就可以瞭然‐‐日軍組織這次轟炸,是為了報復10月2日中國空軍和蘇聯志願航空隊對漢口機場的奇襲。那一次巧妙的突然襲擊不但擊毀擊傷日軍飛機一百六十餘架,而且重創了日軍航空兵在華的指揮機關‐‐日軍第1聯合航空戰隊司令官筱原二四三少將和鹿屋航空隊司令官大林大佐重傷,木更津航空隊副司令官石川大佐戰死。在武漢而未列入傷亡名單的日軍航空兵司令官級別的高階軍官,只剩了奧田喜久司一人。
二菱96式g3中型轟炸機,在從義大利訂購的伊式重爆屢次被中國空軍擊落的情況下,日軍轉而對這種國產轟炸機投以青睞。
遭到打擊的日軍惱羞成怒,嚴令迅速運來新機,對中國空軍的基地進行報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