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6頁(第1/3 頁)
可是中國人最終頂下來了,沒有像無數歷史中的文明古國一樣滅亡於更加現代化的敵手。
&ldo;國家到了如此地步,除我等為其死,毫無其它辦法。更相信,只要我等能本此決心,我們國家及我五千年歷史之民族,決不致於亡於區區三島倭奴之手。為國家民族死之決心,海不清,石不爛,決不半點改變。願與諸弟共勉之。&rdo;
這是張自忠將軍殉國前的遺書,將軍寫下這段文字的時候,實際的戰場上根本看不到勝利的曙光。
投降也是死,南京這道坎,斷了求和的路,我們已經投有和平可以期待。
走過南京,中國人終於明白,國家到了如此地步,除了拼死一戰,我們別無選擇。
這一戰沒有必勝的把握,但要一直打到我們的敵人先倒下去,或者,一直打到我們變成第二個迦太基,但中國人勝也罷,負也罷,就是不會與你講和!
我們唯一的勝算,就是面對如此野蠻的敵人,文明與我們同在。
退後一步是家園,在那個時代的中國人,用近乎宗教的虔誠相信‐‐人類的社會,文明終將戰勝野蠻。
我們,最終頂了下來。
這就是我們用南京的代價換來的唯一所得。
後記 用日本史料重現抗戰
《退後一步是家園》是薩所作抗日戰爭歷史題材三部曲中的第三部。與前兩部作品《國破山河在》和《尊嚴不是無代價》的寫法類似,這部作品依然是以在日本發現的抗日戰爭史料為基礎,試圖從這個角度重現這場戰爭的各個側面。唯一不同的是,這部書增加了圖片的份量,以用這種更加直觀的方式,讓讀者進入那一段塵封的歷史。
在閱讀日本史料中的抗戰歷史時,有時會忍不住動了感情。年屆不惑,仍然不能自已,是一件令人慚愧的事情。不過,當我自己重新看史料中那些年輕中國戰士留下的影子,淚水依然要奪眶而出。
那份民族的傷痛與驕傲,或許將永刻在一代中國人的心底。
真情俯仰無愧,即便惹人笑話,也沒有什麼見不得人的吧。
有人會問,日本史料中的抗戰歷史,究竟和我們讀到的有什麼不同?
對此,我想向大家講一個故事,那就是對於中國空軍英雄閻海文的死。
閻海文(1916-1937),遼寧北鎮大市鄉道臺子屯人,滿族。1931年&ldo;九一八&rdo;事變後,流亡北平,就讀於北平東北中學。1934年秋,考入杭州筧橋中央航空學校。1936年10月畢業,1937年8月13日,淞滬戰爭爆發後,第五大隊奉命派6架飛機支援陸軍88師轟炸虹口日海軍陸戰隊司令部,閻海文多次請戰,終於爭得出徵任務8月16日閻海文在完成轟炸任務返航時,座機被敵高射炮擊中。跳傘時,因風向變化落入敵陣地,為敵包圍,高呼&ldo;中國無被俘空軍!&rdo;壯烈犧牲,時年21歲。同年9月11日,日本大阪的《每日新聞》特派員木村毅發回日本國內的一則報導,在日本列島引起了強烈震動。感佩至極的木村在文中嘆道:&ldo;我將士本擬生擒,但對此悲壯之最後,不能不深表敬意而厚加葬殮……此少年空軍勇士之亡,雖如苞蕾摧殘,遺香不允,然此多情多恨,深情嚮往之心情,雖為敵軍,亦不能不令我全軍將士一掬同情之淚也。&rdo;文章最後甚至驚呼:&ldo;中國已非昔日支那!&rdo;
對閻海文的死,有很多報導,不同的版本,哪個是正確的。第一個版本是說他落地之後被敵軍包圍,他拔出手槍,擊斃三名日軍,最後一顆子彈將自己打死,臨死之前高呼&ldo;中國無被俘空軍&rdo;。第二個版本是,他跳傘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