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頁(第2/2 頁)
年代以後,由於高科技生產方式帶來的社會變化,對科幻小說又出現了各種新的解釋。羅伯特&iddot;斯科勒斯認為,&ldo;科幻小說提供一個明顯與我們已知的世界根本不同的世界,然而又以某種認識的方式返回來面對那個已知的世界。&rdo;他以&ldo;結構的寓言&rdo;代替&ldo;推測小說&rdo;,認為宇宙是一個系統的系統,一個結構的結構,對過去一個世紀科學的洞察應作為小說的出發點。
結構的寓言以一種虛構小說的方式對人類的處境進行探討,其最主要的題材是人類科學或生命科學的發展或發明對人類本身的影響。《第三次浪潮》的作者托夫勒透過研究現實世界的迅速變化指出:&ldo;科幻小說透過描寫一般不考慮的可能性‐‐另外的世界、另外的看法‐‐擴大我們對變化作出反應的能力。&rdo;聲稱&ldo;媒體就是資訊&rdo;的麥克魯安認為:&ldo;今天科幻小說表現的環境使我們能夠看到科技的潛能。&rdo;而萊斯利&iddot;菲德勒則說:&ldo;科幻小說是啟示的夢想,是人類終結的神話,是超越或改變人類的神話。&rdo;1987年,科幻作家sk羅賓遜甚至這樣寫道:科幻小說是&ldo;一種歷史文學……在每一個科幻小說的敘述裡,都有一種明顯或隱含的虛構的歷史,它將小說描寫的時期與我們現在的時刻或我們過去的某個時刻聯絡起來&rdo;。1992年,評論家約翰&iddot;克魯特進一步擴大科幻小說的範疇,認為美國科幻小說傳遞的意義關係到&ldo;西方世界線性的、由時間限定的邏輯&rdo;。
透過以上對科幻小說的種種解釋,我們很容易得出這樣的結論:對科幻小說從來沒有絕對一致的看法。但這並不是說,科幻小說在一個特定時期內沒有相對一致的特點和規則;因為如果沒有共同的特點和規則,科幻小說也就不成為一個獨特的文學類別。例如50年代到60年代,佔主流的科幻小說大都描寫未來,有一定的結構原則,並顯示出與社會現實相結合的傾向。
</br>
<style type="text/css">
banners6 { width: 300px; height: 250px; }
dia (-width:350px) { banners6 { width: 336px; height: 280px; } }
dia (-width:500px) { banners6 { width: 468px; height: 60px; } }
dia (-width:800px) { banners6 { width: 728px; height: 90px; } }
dia (-width:1280px) { banners6 { width: 970px; height: 250px; } }
</style>
<s class="adsbygoogle banners6" style="display:le-block;" data-full-width-responsive="true" data-ad-client="ca-pub-4468775695592057" data-ad-slot="8853713424"></s>
</br>
</br>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