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半殘王右軍紫金硯(第3/3 頁)
子這麼說,話裡連諷帶刺,似乎是在懷疑那位關小姐的眼力。
“楊爺見笑了,我是經營文房四寶的,別人覺得王羲之用過的紫金硯殘了,不值錢,但我覺得,真正的文化人,如果能得一塊書聖寶硯,出個二十方應該不是問題。”
本來,她是買方,交易完成前,不該當著我的面,說這件東西轉手能賣多少錢,避免我當場反悔。但是,我們雖然是第一次見面,似乎心有靈犀,都相信對方的人品,不會出爾反爾。
“二十方?呵呵,笑話!小關啊,你這是好日子過得太久了,真想要‘吃藥’啊?”
行話“吃藥”也叫“交學費”,買家買到假貨或是店家高價收了次品。
本來,“吃藥”這個詞有自嘲之意,也有勸慰自己的意思,權當交學費了,但從這位楊爺口中說出來,嘲諷的意義就太重了。
他們是熟人,但卻不是朋友。
不然,楊爺也不會咄咄逼人。
那個年輕人也跟著幫腔:“關小姐,這位朋友別是‘埋地雷’的吧?知道文房齋的信譽,也知道關小姐酷愛文房四寶,尤其是王羲之的字……讓我爺爺幫忙看一眼吧,保險一點,對不對?”
行話“埋地雷”指的是鄉下來的假貨,有些稍微懂行兒的“二把刀”買家,自己跑到農村,從農民手中買貨,以為這樣就能買到真東西。無良造假的販子就利用這點,與農民合夥騙人,把假貨賣給這些二把刀。
關小姐笑了:“楊爺是文房古玩領域的大行家,幫我看看,也是好事,不過,看貨嘛,一眼高一眼低的事,時有發生,如果今天我打眼了,就認栽,五方出去,打個水漂聽個響聲吧!”
行話“一眼高一眼低”是指由於個人的見識、審美、喜好不同,對同一件東西可能會做出截然不同的判斷,無法達成共識。
如果楊爺最後得出的結論是硯臺不值錢,那他就是個棒槌,根本不懂文房四寶。
楊爺把硯臺拿在手中,先放在鼻子下面聞了聞。
我的確用牙膏、洗潔精清洗過硯臺,那是因為硯臺長期跟某種蠟油混放在一起,被蠟浸潤過,必須得先除蠟,不然,任何除汙劑都不管用。
當然,也因為簽名位置殘了,我覺得不值當花費太大力氣處理。
“哎,好東西啊,可惜殘了!小兄弟叫價五方,也是個行家呀?但是——”
楊爺轉頭看著我:“小兄弟,以前沒見過你,好面生啊!”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