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九章 強並卞縣(第1/3 頁)
東方破曉,晨光熹微。
“駕!”
陶應將身後一切都交給了幾位臨時任命的“善後隊長”,與紀靈率領重新武裝起來的部分騎兵與步卒,殺氣騰騰地直奔卞縣。
陶應一路朝卞縣疾馳,一路留意三五成群結隊湧向郚鄉城的流民,心中對卞縣的境況已有了數。
“此番過去,就只剩接收卞縣城一事了。”
陶應沒再理會面有菜色,急著後湧,唯恐去得遲了錯過分糧、分地的流民,一心朝卞縣城奔去。
……
事實卻如陶應所想。
隨著郚鄉城投降的黃巾流寇四處蠱惑招撫,原本圍攻卞縣城的黃巾流寇,除少部分跟著“帶頭大哥”跑去了泰山郡外,絕大多數都選擇放下手中的兵器。
陶應已承諾他們,待重新登記身份資訊後,就會給他們分田、分糧、分房子。
陶應已有交代,會將卞縣周邊每一處塢堡,擴建成新村,供流民們居住。
有如此利好訊息,圍困卞縣城的黃巾賊寇瞬間瓦解,縣城化險為夷。
“陶郡守親臨卞縣救援,全卞縣數萬百姓皆感郡守之恩義,請受鄒某等一拜。”
擔憂了一日一夜的卞縣令,及城中惶惶不可終日的大戶、百姓,隨著陶應的到來,如釋重負,出城恭迎陶應。
“大家也辛苦了,一起入城,本守就卞縣的未來,正好與各位相商。”
陶應沒有託大,下馬親手扶起卞縣令及同來的大戶家主們。
入了城,在劫後餘生的城內百姓夾道歡呼下,陶應進了縣衙,待坐定後,便開門見山。
“此番卞縣遭難,魯縣救援力不存心,譙縣更是鞭長莫及,反而卞縣與我泰山郡唇齒相依。”
“故而,本守決定,將一衣帶水的卞縣歸併至泰山郡治下,同時,在卞縣安置流民,屯田養民。”
卞縣令姓鄒,出身本國五大姓之一的鄒氏,是個文弱書生,陶應沒聽過他的名字,所以說話也稍稍強勢一些。
“當然,若卞縣令有疑義,可離開卞縣,前往魯縣向魯相陳逸申述,也可前往譙縣向豫州牧黃琬陳述。”
接收卞縣是陶應既定的策略,所以他不會與卞縣令商量,話語自然不容置疑。
“這,本令做不得主。”
略加沉思,不想擔風險的卞縣令,交出了黑綬銅印,帶著幾個家僕離開了卞縣,回魯縣老家去了。
倒是大部分卞縣屬吏留了下來,接受泰山郡的管轄。
當然,對於這些地方屬吏來說,卞縣歸豫州也好,歸兗州也好,都是為了混口飯吃,本質沒有區別。
“主公,這卞縣令不可久缺啊!”
看到陶應帶著卞縣印綬回到郚鄉城,孫觀知道卞縣併入泰山郡已成事實,就不得不為由誰管理眼下的一大筆錢糧上心。
畢竟,他們都幾乎已是身兼數職,分身乏力。
況且,這卞縣令可不是肥缺,而是一個燙手的山芋。
“是得找一個能頂得住壓力,又能讓各方放心之人出任卞縣令。”
孫觀的意思陶應明白。
孫觀等人並非怕事而不敢兼管卞縣,而是擔心出身太敏感,為陶應帶來麻煩。
“找誰呢?”
要過眼下強並卞縣這一關,陶應就得選一個既能讓魯國上下不反彈,又能糊弄豫州牧黃琬,即便朝廷獲知訊息,也不至於太過為難他的人。
“嘶,這樣的人,一時之間不好找啊!”
時間太過倉促,陶應本身也沒人脈,而且符合條件的也並不好找。
“主公,這魯國乃孔聖之鄉,大才不少,徵辟一個縣令,應該不難。”
望著陶應一籌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