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82章 從江蘇常熟走出來的工程院院士、著名礦物加工專家沈政昌(第1/4 頁)
院士出生地
沈政昌院士,1960年6月8日出生於江蘇省常熟市董浜鎮原西巷村。
常熟市,簡稱“虞”,江蘇省轄縣級市,由蘇州市代管。
常熟位於江蘇省東南部、長江下游南岸,北瀕長江,與南通市隔江相望,東鄰太倉市,南接蘇州市相城區和崑山市,西連無錫市錫山區和江陰市,西北與張家港市接壤。
地理方面
常熟歷史悠久,是吳文化的發祥地之一。
在古代,常熟的經濟就較為繁榮,有深厚的文化底蘊。
常熟建置可以追溯到西晉時期,歷經多個朝代變遷。
它見證了諸多歷史事件,眾多的歷史遺蹟也見證了這座城市的往昔,例如翁同龢故居。
翁同龢是晚清重要的政治家,他的故居保留了許多當時的建築風格和文化元素,對研究晚清的歷史和文化有著重要的價值。
常熟文化昌盛,自古以來就有重視教育的傳統。
歷史上出現了許多著名的文人墨客,像言偃是孔子七十二賢弟子中唯一的南方人,被尊稱為“南方夫子”,這種文化氛圍一直延續至今。
出生地解碼
沈政昌院士的出生地江蘇常熟,對他後來成為院士產生了一定的影響。
常熟文化昌盛,有重視教育的傳統。
這種文化環境可能從小就激勵他勤奮學習,培養了對知識的熱愛和探索精神。
濃厚的人文氣息,使得沈政昌在追求學術的道路上有榜樣可尋,當地重視教育的觀念,也可能讓他在早期教育階段就打下堅實的基礎。
作為歷史悠久的城市,常熟豐富的歷史積澱或許賦予了他堅韌不拔、精益求精的精神品質。
沈政昌在面對科研難題時,就像這座城市歷經歲月變遷仍保留底蘊一樣,能夠持之以恆地鑽研,也能從當地先輩們的智慧中汲取靈感。
然而,一個人能成為院士是多種因素綜合作用的結果,包括個人天賦、後天教育經歷、導師指導、科研機遇等諸多方面,出生地的影響只是其中潛在的一個因素。
院士求學之路
1976年,沈政昌從常熟市董浜中學高中畢業。
1978年9月至1982年7月,沈政昌就讀於北京鋼鐵學院礦山機械專業,獲學士學位。
1993年9月至1995年7月,沈政昌在中南工業大學攻讀礦物加工工程專業,獲碩士學位。
2002年9月至2007年12月,沈政昌在北京科技大學礦物加工工程專業深造,獲博士學位。
求學之路解碼
沈政昌從董浜中學畢業後進入北京鋼鐵學院礦山機械專業學習。
本科階段的學習,為他打下了堅實的礦山機械專業知識基礎。
在20世紀70 - 80年代,礦山機械專業對於礦產資源開發等領域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
這期間,他系統地學習了機械原理、礦山裝置設計等知識,使他對礦山機械領域有了初步的認識,為後續的科研工作提供了基礎知識架構。
沈政昌在中南工業大學攻讀礦物加工工程專業碩士學位,使他的知識領域從礦山機械延伸到礦物加工工程。
這一階段的學習,幫助他理解礦物加工的工藝流程、原理和技術要點。
礦物加工工程涉及到從礦石中提取有用礦物的過程,他在這個階段所學到的知識。
如浮選、重選等選礦方法,讓他能夠將礦山機械知識與礦物加工實際操作相結合,拓寬了他在礦業工程領域的視野,為解決實際礦業生產中的綜合問題提供了跨學科的知識儲備。
沈政昌在北京科技大學礦物加工工程專業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