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頁(第1/2 頁)
非正統的方法在處理中東阿拉怕人反叛事件上的成功(勞倫斯對此大加宣揚)和阿倫比在巴勒斯坦銳不可擋地打敗土耳其人的例子,進一步證明瞭迂迴曲折和機動靈活的重要意義。歐洲戰爭的最後階段,顯示了坦克和飛機突破塹壕戰堅固防守的潛力。對不加思索一味堅持克勞塞維茨學說所表現的極度而又不明其因的厭惡,在法國北部的陡坡和山谷裡到處可見。這一切利德爾&iddot;哈特在制定一種新的戰略理論時是牢記在心的。
機動和間接手段
在19世紀20年代初,富勒和利德爾&iddot;哈特都推崇用坦克向敵方作深遠突破的作戰方式。不同的是,富勒認為步兵的唯一作用就是扼守戰略要點,而利德爾&iddot;哈特卻主張步兵應與裝甲部隊一同推進。1927年,英國軍隊組建了一支試驗性的機械化部隊來檢驗這兩位倡導者的論點。在德國,馮&iddot;西克特已認識到需要增強軍隊機動性,但僅僅是用卡車搭載部隊的辦法。古德里安繼承了英國當局重視坦克和飛機的做法,用坦克組建了裝甲師。使用裝甲部隊進行閃電戰的戰略戰術,是從利德爾&iddot;哈特的&ldo;洶湧澎湃&rdo;進攻方法的公式中得來的。他認為戰略的目的在於瓦解對方。武力的使用應該是為了使敵軍陷入混亂,從而最大限度地增加其疑慮,破壞其交通,補給和後撤的線路,從體力和心理上摧毀敵人的抵禦能力。為了達到這一目標,戰術上應使用飛機和坦克,進行意想不到的突破,在敵人的正面開啟一個缺口。大量的坦克和步兵攜帶足夠它們長距離自由行動所需的補給品,進入突破口,在敵人的縱深內展開成各自為戰的快速部隊,沿著抵抗最弱的路線推進,繞過抵抗的敵軍,在前進通路狹窄的地方加速前進以保持進攻的勢頭,同時巧妙地選擇互為呼應的一系列目標。
這種戰法十分經濟,表現在德國裝甲部隊1939年對波蘭和1940年對法國的進攻上。德軍的坦克潮水般的湧過了阿登山脈向深遠縱深推進,把法軍和英軍分隔並包圍起來。德軍進攻俄國時,平原地上的俄軍控制空間的能力較低,到處都是可能的進攻路線,致使德軍很快就進到了伏爾加河一線。同盟國守軍也牢記機動的優點。盟國的軍隊浩浩蕩蕩揮師北非,奧卡諾的機動的非直接的作戰手段在西非沙漠大出風頭。受過老式戰略訓練的蒙哥馬利認識到利德爾&iddot;哈特學說的益處,並成功地運用了這個學說。在巴頓將軍被迫對梅斯實施正面進攻之前,他從諾曼第的突破和向馬恩河的進攻是果敢行動和運用間接手段的典範。
圖哈切夫斯基把蒙古人的機動靈活精神注入到紅軍中,在1937年至1939年史達林的清洗運動中,他與許多上層人物一起被處決,這種機動靈活精神也隨之消失。然而,俄國有著廣闊平原這個地理環境決定了圖哈切夫斯基制定的那種密集機動戰略勢在必行。他留下了一份思想遺產,其中包括:進行快速合圍作戰的訓練;強調步兵、坦克、炮兵和飛機協調一致的快速進攻的1936年野戰條令;組織突擊集團突破敵軍防線,為大量坦克開啟缺口。使用這一切手段,結合優勢的兵力和廣大的空間打擊德國軍隊。隨著德軍的撤退,它的部隊分散在廣闊戰線上的不利情況減少了,但相比之下人力減少得更厲害。即使這樣,德軍用機動防禦擊退了兵力為其十倍的進攻,證明它的機動力是值得的。
美軍的編制顯然是克勞塞維茨式的,一心想尋求與敵軍進行激烈的決定性正面對抗,在這點上與英國的戰略是有爭議的。太平洋戰區實質上是海軍交戰的場所,美國採用了海軍陸戰隊兩棲登陸的戰術進行逐島進攻,不斷增強對日本的空襲能力。美國海軍對太平洋中部的進攻由於麥克阿瑟實行機動戰略,取道紐幾內亞和菲律賓對日本實行了卓越的迂迴進攻而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