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1頁(第1/2 頁)
防止人、馬和射彈攻擊的建築上的措施是建牆。為降低建牆費用,最好是儘量限制要包圍的區域,這就決定了建築物密集、佈局緊湊。儘管城市街道佈局的設計汲取古代馬車駕馭者營帳的配置,具有四方格的特點,以便利通行,但中世紀城市的基本目標是防禦,因此決定著街角有壁壘,用以作為一種障礙物,防範重型武器的入侵者,迫使其經常轉彎並隱蔽其位於路上的輜重,從而阻制其行動。黑色火藥結束了城牆圍柵的效用。為經受住炮擊或暗中破壞,需要有一定的防禦縱深。在十六世紀,義大利城市周圍構築了壕溝和壁壘,配有稜堡,俯視前方,並互相掩護。例如,在位於扼制通往佛蘭德通道的利爾周圍的沃班,這種防禦技巧在工事上得到了最好的體現。然而,一旦城牆或土木工事被突破,由於圍攻的人數通常佔優勢,繼續進行巷戰必然招致一定的殘殺,只有投降才能真正有希望生存。
在城市裡,狹窄街道、密集的建築物為基層單位抗拒中央政府的統治提供了理想的場所。一旦這種有利的防禦條件與影響軍隊各級的民族政治意識結合起來,它就會變成強大的力量。1792年、1795年、1830年、1848年和1871年的巴黎街壘,無疑對法國政體的去從產生了影響。然而,它們卻抵擋不住殘酷的和協同的軍事行動,就象1795年拿破崙用炮兵所證明的那樣。1916年,英國軍隊在都柏林重複了巴黎的教訓。第二年,覺醒計程車兵拒絕鎮壓聖彼得堡街上的暴動,從而促進了布林什維克的革命。在布林什維克的街壘背後,戰爭和飢餓使之發狂的富有戰鬥性的城市工廠和運輸工人,形成了革命和蘇聯結構的基礎,由此擴大,最後於1917年底開始統治俄國。
1870年的普法戰爭中,巴黎幾乎被困死‐‐街上的戰鬥只是內亂,1914-1918年的戰爭中,城市中發生的是小規模戰鬥。在這個時候,房屋和建築物已開始向野外擴充套件(大約在1750年大英帝國就開始這樣做了),在比利時、諾爾河流域、魯爾河流域、西里西亞及各國首都的邊緣都在紛紛擴充套件。第一次世界大戰的經歷和對佔據城市對國民經濟與政權日益增長的意義的認識,導致利德爾&iddot;哈特和杜黑系統地提出了戰略轟炸的理論。
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城市戰鬥代價高昂和毀壞嚴重,而這又是任何征服者為獲得勝利成果而不得不進行的,這就導致了相互可接受的限制戰爭規模和明確地或含糊其辭地宣佈開放城市,如巴黎、羅馬、馬尼拉就是這樣。為避免馬尼拉遭到破壞並拖長防禦,麥克阿瑟撤退到了巴丹和科雷吉多爾。在其返回呂宋時,山下宣佈該城市是開放的,儘管一些不屬他指揮的日本軍隊在城市裡有點放肆並打槍。1940年,德國國防軍迅速地攻佔荷蘭密集的城市地區,並以傘兵部隊和坦克相結合佔領了這一衝突走廊的各個關鍵點。
1940年年中,德國空軍無意中轟炸了倫敦市民區,導致邱吉爾對柏林發起空襲進行報復。希特勒又以閃電襲擊作了回報,將杜黑的理論付諸實踐。這一行動的動機是純粹的報復面還是意在引起平民百姓的恐怖,至今尚不清楚。所清楚的是,只有戈林將其看作是入侵的序幕。對此,希特勒及他的元帥和將軍們都聽之任之。這一對城市的轟炸和盟國的反應證明是個戰略上的失敗,它反而起到了增強被轟炸者中的民族抵抗決心的作用。儘管如此。戰略轟炸的效力成了一個理論問題。並且在技術上向前推進到廣島和長崎事件時達到了毀滅的高峰。它為大規模報復提供了有效手段,而且目前已達到毫無限制的相互確保摧毀的程度,北美和歐洲的主要城市成為這種難以避開的摧毀的抵押品。
使所有大國軍隊對城市地面戰鬥的態度塗上迷彩的經歷,是1942年秋季的史達林格勒戰役。當時希特勒下令保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