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0頁(第2/2 頁)
!」
這時,他總會移開視線,啞著喉嚨,喃喃地說:「不行的。那怎麼可以。」
二〇一五年四月二十八日寫於紐約
木心,1994年元月攝於世界文學史課結業聚會。
晚年木心(鄭陽 攝)
[1]本文初刊於《木心談木心:〈文學回憶錄〉補遺》,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15年。
漫談木心[1]
《新週刊》:木心和我們的時代有沒有關係?如果有,是什麼關係?
陳丹青:木心結結實實活在「我們的時代」,飽嘗他那輩人的種種侮辱。他只有一件事可以拒絕時代,就是文學藝術。從一九四九年到一九八二年出國,也就是二十二歲到五十五歲之間,他從不發表作品。
多少人六十多年來都在巴望「時代」收容,木心不然。他剛在中國臺灣報紙發散文時,我勸他寄回中國大陸,他不願意。
從傳播層面看,木心的書六年前出版了(他七十九歲),今年《文學回憶錄》面世(在他逝世一週年),木心終於和「時代」發生了關係;但你讀他所有文字,你會同意,他的內心、語言,他的個人立場,和我們的時代沒有關係。
《新週刊》:我們試著找到描述他的關鍵詞——局外;觀望;離線;不在場;還有人答,陳丹青。你怎麼看?
陳丹青:我們時代的局外人,觀望者,不是沒有,但未必在木心的狀態和層次。「離線」是指什麼?還有「不在場」?木心在中國大陸這個「場」長達三十三年。他在上海的單位是工藝美術工廠——這單位與我們知道的那個木心,簡直難以勾連——位於石門二路,我老家在石門一路,小時候常去那裡奔跑玩耍,說不定他正在馬路上走。
</br>
<style type="text/css">
banners6 { width: 300px; height: 250px; }
dia (-width:350px) { banners6 { width: 336px; height: 280px; } }
dia (-width:500px) { banners6 { width: 468px; height: 60px; } }
dia (-width:800px) { banners6 { width: 728px; height: 90px; } }
dia (-width:1280px) { banners6 { width: 970px; height: 250px; } }
</style>
<s class="adsbygoogle banners6" style="display:le-block;" data-full-width-responsive="true" data-ad-client="ca-pub-4468775695592057" data-ad-slot="8853713424"></s>
</br>
</br>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