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三章.吳氏三霸(第1/3 頁)
師爺開口說道,“達州府地處西南,本就山多地少,烏縣地更少,城外,你瞧瞧,只要是有塊泥,就一定種上東西平地。你翻翻簿子,上面每家每戶,多少畝地,納了多少糧食,你可看見有超過十畝以上的人家?沒有,這烏縣,田最多的一家就是城東李家,他家現如今經營酒樓店鋪,家資在烏縣數一數二,可即便如此,那李老大也只有八畝六分。最少的一戶,是那大王村王大牛家,七口之家,只有一畝二分!這樣少的地,你讓他們怎麼吃飽穿暖?”
“咱們再算算這田裡所出,人均七分地,七分地全種上了糧食,兩季稻,一季麥,經年老農,深耕細作,稻畝約兩石,麥一石,去了殼,繳了稅,約有兩石半,約夠七八月所用。可惜田裡還需種棉麻,收的糧還需換鹽等必需之物,更不要提天災人禍。為求生計,百姓只得在東山頭開山墾荒,可惜這烏山不慈,山上石多泥淺,經年勞作,據說也只得半斛豆,這就是為何百姓日日勞作,卻還食糠咽菜。”
“再者,你只在鄉間見到農人有那吃不上飯的,你可知這城裡百姓日子也不好過的?不說別人,就那李嬸子,她還不是一連吃了數月的籮菔。更有甚者,連吃那熱乎的籮菔湯都覺是幸事,這些人,你又打算如何助他們?”
見阿木不回答,師爺嘆了口氣,從櫃子裡摸出一本冊子,遞給她,“你再看看這本,這是胡家,也就是胡縣令之父胡老先生,每年貼補大人之用的賬冊。”
阿木翻看著手中的冊子,依舊一列列清清楚楚地記錄著何年何月何日,何人,送了何物。
“胡縣令雖憊懶懦弱,可到底還是良善之人,胡老先生更是深謀遠慮,胡家雖有私心,但散盡家財到底還是庇佑了這一方百姓。如若沒有他們十年來的資助,這烏縣只怕遠不如你如今見到的模樣。”
阿木注意到每年十月底送的銀錢最多,東西也最貴重,光是銀票,最多的一次便有兩萬兩,更別提一些金玉擺件,綢緞藥材之類。
阿木粗粗算了下,最多的一年,胡家光銀票就送了近五萬兩,更不要說其他的東西。
師爺見阿木看的認真,道,“這些錢一部分用來打點上峰,交好官員,一部分用於胡大人內宅花銷,剩下的,便全用來填補公帳上的虧損了,便是你那二兩銀子的月俸,也是從此處得來。”
阿木聽了這話,麵皮發紅,對師爺那最後一點疑慮也盡散了去,只剩下滿腔滿肚的懊惱與羞愧。
剛下山那會兒的新鮮勁兒過去之後,看到便是背後的心酸和困苦,腦海中縈繞不去的全是為著一張餅便感激涕零的百姓。
見著阿木低頭,師爺心裡知道火候差不多了,便又開口道,“咱們烏縣的百姓都是些在戰亂中四處逃難的難民,能在此落腳躲避戰火,又繁衍至今,都是有福之人,最是堅韌不過,最艱難的日子都熬過去了,何況現在。要是實在有心相助,日後便好好當差,切莫再莽撞行事。”
阿木本還以為師爺又要一頓責難,哪知師爺不僅不怪罪,反而還安慰她,不禁受寵若驚,當下點頭保證。
送走了一臉鬱色的阿木,師爺也不免想起了自己剛來這縣城時的情景,那時的他也曾同阿木一樣,看著百姓苦,自個兒也如同吞了那苦水。可他確實盡了力,東家再是慷慨,也不能把家當全給他貼進去,更何況,跟一城的百姓生計比,東家那點家底,就像石頭扔進了黑水河裡,半個響都聽不著。
第二日起,張魯便讓朱玉帶著小五和阿木去巡城。
小五能跟朱玉和阿木在一起,自是開心不已。
倒是阿木似是鬆了一口氣。
朱玉倒覺好笑,想她定是看著別人受苦,自己卻無能為力,滋味不好受,只好先避上一避。
三人在城中巡邏數日,這一日,正打算回老張頭